逛国外的博物馆,不知道你们最怕什么?
反正老艺术家最怕的是:
逛着逛着,突然就遇到了来自咱中国的文物。
被心痛、纠结和沉重同时裹挟着,却又无可奈何,就在
目光接触那一霎,双脚像灌了铅,无处可逃。
我们都知道《我在故宫修文物》。
那些躺在故宫的一件件文物,被奉为稀世珍宝,在能工巧匠小心翼翼的妙手下,重现出昔日的光华,享尽国人赞叹。
而
失落在外的文物却鲜少有人关注,就像一段不愿触碰、落满灰尘的回忆被关在了历史深处。
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数百万计,甚至是千万计......
没人、没技术、没史料、没文化背景,流失在外的文物过得并不好。
就拿被大英博物馆当作镇馆之宝的《女史箴图》来说。
因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装裱不当,又分开三截运送,
直接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损:古画开始大面积开裂、掉粉。
幸好,《女史箴图》遇到了来自中国的修画师邱锦仙。
用日本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做实验,有了效果,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在特殊放大镜下一点点一寸寸地为《女史箴图》添浆、填色和补洞。
一年多后,修复好的《女史箴图》光洁如新,又得以重新在大英博物馆91号陈列室展出。
但不是每一件飘零在外的文物,都可以幸运地遇到它的邱锦仙。
被掠夺的文物
孤苦伶仃漂泊了半个地球
159年前,圆明园的一场大火,成为“文物流失”噩梦的开端。
大火烧了3天3夜,被掠夺的文物装满了英法联军的货船,自此,中国的无数珍宝文物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飘零之旅。
文物的流失,又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日本侵华时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鸦片战争后的文物境况不用多说。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达150万余件。大量的军官、士兵从四面八方涌入,
像一场“吸食了大麻”的狂欢,珍贵绸缎、各式金银珠宝,一车车往外运。
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里讲述的兽首铜像,就是在这一时期丢失,分别辗转几国,至今也没有凑齐。
再来是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和掏空了整座北京城。
日本侵华时期,软弱的国民政府只能选择装瞎。
抗战胜利后,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又360万件,还不计在民间抢夺的财宝。
中国共有3万片甲骨文,日本竟占有了1.3万片。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对文物管理的薄弱,大量的欧美资本也开始流入中国古董市场,文物贩子易卖、盗取、哄骗等手段也成为文物流失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前,国家文物商店规定乾隆以前的不能出口,乾隆以后的却允许大量地出口,嘉庆道光皇帝时期的文物更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
改革开放后,暴利下文物盗卖屡禁不止,更形成一小波的文物走私高潮,通过国内的广州、北京、安徽等地辗转几国,再也下落不明。
被掠夺、或者盗卖的文物,几经易手,漂洋过海,
能进英美法日博物馆的,已经算是比较好的结局:
图源 / 新京报
在
美国的博物馆,拥有比故宫还多的石雕,也是海外拥有中国最多古画、地方志和古籍的国家。
至于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则是海外收留“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地方,足足有3万多件:上至珍贵的刻本、孤本、青铜器、陶器,下至书画、玉器和珠宝,可谓比故宫更“应有尽有”......
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则是海外收藏最多中国瓷器的地方。从原始的瓷器到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瓷,约1.2万件。
日本拥有的中国甲骨片、古籍名画也不在少数。在日本10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藏品的数量就约在数十万件。
要是想一睹更多的中国历朝历代文物,我们还不得不花钱买票走进别人家的博物馆观看。
△典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 / 图虫
不过能重现于世,已经算是极好的归宿。
有不少瑰宝至今下落不明,是损毁、是火烧、是遗落,我们一无所知。
比如明朝盛世瑰宝《永乐大典》,历时3年编撰,朱棣亲自作序,共收录了七八千种14世纪以前的古籍,涵盖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珍贵资料。
至今仍失落于世,不知所踪。
在外流浪数百年
为何至今无家可归
那些失去下落的瑰宝,就像被忘却了孩子,待在某个不熟悉的角落。
但事实上,要追索回那些已知下落的文物,也很艰难。
目前,文物“回家”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回赠与回购、国际执法合作、协商谈判、国际民事诉讼。
回赠和回购是目前是常用的,占比达53%。
在本世纪初,这一文物回家方式达到巅峰。除了国家出面购买,
民间爱国集团和商人也纷纷解囊:例如2000年保利集团购回虎首、牛首和猴首;2003年何鸿燊购回猪首。
但近年来,国家更倾向于「国际执法合作」这一方式。
在2007年,意大利警方在当地文物市场查获了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中方得知后马上展开追索。
但
经过艰苦卓绝的十多年后,2019年3月,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才得以回家。
尽管
根据国际公约,被抢掠的文物都应归还原属国。但由于追索时间过长、
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等因素,实际执行起来,难于上青天。
例如,中国加入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公约规定:
只有1996年以后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还请求。
但我们流失的文物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初,显然就不符合既定要求。
而本世纪以来,能“回家”的文物只见于零星的报道:2001年,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意将北朝时期的菩萨像无偿归还中国;2010年6月,中国从美国追回唐玄宗宠妃武惠妃石椁......
文物回家之路漫漫。有人说,
看见文物回来那一刻,“世间最美重逢,也不过于此。”
在回家之前
不如先重新认识国宝们
确实,若有生之年重逢,也不失了却华夏儿女一件憾事。
但重逢之时,
“四目相对”却互不认识,恐怕空气中只剩下尴尬。
老艺术家在逛欧洲的博物馆时,就发现有些国人不知道其中就藏着我们的宝贝,哪怕看到了也张口叫不出名字,令人无比心痛。
近年来,不少文物纪录片大火,但不管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聚焦点大多还是落在国内的文物中。
而海外流失的文物,更像是一个处于尴尬地位、手足无措的孩子。
它们正如“远方的哭声”,因为远,因为历史羞耻感,就被人装作听不到,甚至可以心安理得地遗忘。
老艺术家希望,在逛故宫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还有1000多万件国宝流落在外。
最重要的是,在接这些国宝们回家之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认识它们。
唯有认识,才会体会“重逢”那刻的欣喜。
最近,腾讯公益和微信小游戏联合推出了
“ WeCare公益计划”,意在通过各种游戏唤醒大众对不同公益主题的关注。
其中「了不起的文物」公益游戏团队,就把目光集中到了海外文物身上。
他们在节目《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其中的一集《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逆行的马可·波罗》中得到启发:
两名维吾尔族的僧人自东向西出发,踏上了和马可·波罗完全相反的路线。
得感于其中文化交融和民族自信,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的背景下,
他们突发奇想:能不能设置一个寻找海外遗失文物的路径?
做文物保护主题游戏,要涉及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多个学科。比如莲鹤方壶的真品和赝品有什么区别?
这些都需要整个团队跳出游戏,去博物馆、知网、翻阅地方志,查阅大量资料,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在“我们能为海外文物做些什么”的用户痛点下,他们开发了“拍卖会”和“民间寻宝”玩法,通过文物鉴别和寻找线索,激起爱国热情,了解文物前世今生。
又把近百件唐代文物,展现出来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做成了“一带一路”玩法,激起大家的文化自信。
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探寻“失落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