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 玻璃胎画珐琅四季花纹瓜形鼻烟壶
鼻烟自明代传入中国,盛放鼻烟的鼻烟壶除了作为实用器外,因其材质多样,花样频出,制作技术精巧卓绝,而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
舶来的鼻烟成新宠
鼻烟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明代隆庆年前后。明代万历九年(1581),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携带鼻烟、自鸣钟等进献给皇帝。
鼻烟制作工艺考究,是将优质烟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加入香料和草药,然后经过七八次发酵,再将发酵的鼻烟密封保存,数年以后才可以“享用”。鼻烟分膻、糊、酸、豆、苦五种味道,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享用”的时候,以手指粘上烟末,轻轻吸入鼻孔,之后会连续打喷嚏,使人呼吸通畅,精神振奋。据说,鼻烟还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的功效。
清乾隆 粉彩花卉诗文图鼻烟壶
当时,鼻烟大多数是由外国人进献的,数量少而价格贵,一般人是消费不起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传教士毕嘉、汪儒望等人进献礼品中就有鼻烟。雍正三年(1725),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献的礼品中,就有为数不少的鼻烟,还有各色玻璃鼻烟壶等。传入清宫后,作为新鲜事物的鼻烟得到皇帝的宠爱,并装在鼻烟壶中陆续赏赐给大臣。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十五日(1719年7月2日),两广总督杨琳在奏折中就曾对皇帝赏赐鼻烟壶表示感谢,“本年五月初八日奴才家人赉回皇上赏赐奴才鼻烟壶二个,遵即望阙叩头谢恩”。雍正二年六月三十日(1724年8月1日),时任四川总督的年羹尧收到雍正帝“御赐新制珐琅鼻烟壶二件”,也一再表示感谢。鼻烟壶由此进入了上流社会。
盛放鼻烟的艺术品
乾隆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744年1月5日),正在江西负责置办宫廷物品的内务府员外郎唐英接到乾隆帝的上谕:“着唐英照此挂瓶花纹釉水颜色烧造些各款式各色鼻烟壶,着其中不要大了,亦不要小了。其鼻烟壶盖不必烧来。钦此。”因时值冬令,烧造瓷器工匠已经放假回家。接到上谕后,唐英马上召集齐工匠,拟定鼻烟壶泥坯,画好花样,钩添颜色,借用“烧造粗瓷之茅柴窑”的民窑,一共赶制出40件鼻烟壶。
清乾隆 象牙苦瓜形鼻烟壶
最初进入中国的外国鼻烟壶,多是用玻璃制成。随着鼻烟而来的鼻烟壶,不仅式样简单,而且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皇帝的喜好,因此成立于康熙初年的内务府造办处开始尝试制作鼻烟壶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造办处玻璃厂成立,招募广州、山东等地的工匠,试制鼻烟壶。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造办处已经设立42个作坊,其中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烟匙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四十二年(1703)间,造办处玻璃厂首先烧造出玻璃鼻烟壶,后又制出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和瓷鼻烟壶。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鼻烟壶花样频出,广受宫廷内外官员、士绅乃至普通百姓的喜爱,不仅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而且也是很流行的礼品,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成为鼻烟壶的生产基地。乾隆末年,鼻烟壶制作中发明了“内画”工艺,以特制的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大大提高了鼻烟壶的欣赏价值。
按照鼻烟壶的质地,大致可分为玻璃、金属胎珐琅、玉石、瓷、有机材质五大类。
玻璃鼻烟壶,是鼻烟壶中制作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一个种类。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玻璃鼻烟壶就有了黑色、绿色、白色、紫色、葡萄色、雨过天晴等颜色。雍正时期出现了单色玻璃、金星五彩玻璃、五彩缠丝玻璃、花玻璃、套玻璃、画珐琅玻璃的鼻烟壶。乾隆时期的鼻烟壶更是达到制作高峰,推出了内画玻璃、刻花玻璃、描金玻璃的鼻烟壶。
金属胎珐琅鼻烟壶,是由金、银、铜作胎,用珐琅釉装饰的复合工艺鼻烟壶。它分为画珐琅、掐丝珐琅、银胎软珐琅三种,画面绚丽华美,显示出富丽堂皇的风格。
清光绪 玻璃内画京剧人物鼻烟壶
玉鼻烟壶,以质地温润、造型繁多、工艺精湛为突出特点。玉鼻烟壶的造型有玉兰花式、桃式、石榴式、柿子式、茄子式、葡萄式、癞瓜式等瓜果形,以及龟式、鱼式、蝉式、蝙蝠式、老虎式等动物造型。
瓷鼻烟壶,多为景德镇烧造,也是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制作高峰,出现了葫芦、灯笼、椭圆、包袱、花果、人物等千姿百态的造型,采用粉彩、五彩、墨彩、青花、窑变、金釉、仿松石、套料、雕漆等工艺,质地细腻。
有机材质鼻烟壶,材质包括竹、木、象牙、葫芦、玳瑁、犀角、琥珀、珊瑚等,色彩丰富,质地多样,工艺精美。
清乾隆九年(1744)二月初八日,内务府员外郎唐英为遵谕烧造鼻烟壶等事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鼻烟壶的趣闻故事
鼻烟壶品类繁多,题材广泛,广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围绕着鼻烟壶,也发生过许多趣闻故事。
谋求升官却被罢官。《古玩指南》中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末某人想谋求邮传部尚书的职位,专门从海外买来红、蓝宝石鼻烟壶,用来送人打点。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蓝宝石远比红宝石贵重,于是他将价值贵重的蓝宝石鼻烟壶进献给掌权的西宫慈禧太后,而把红宝石鼻烟壶转送给东宫慈安太后。但始料未及的是,宫里的太监因为没有得到好处,在慈禧太后面前将某人送给慈安太后红宝石鼻烟壶的事情告发了。当时的风俗,以红色为上,蓝色次之,慈禧太后知道后非常恼怒,一气之下,某人的职位不仅没有谋求成功,连原来的职务也被剥夺了。
烟瘾难耐发明内画工艺。关于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乾隆时期,北京有一位嗜好鼻烟的穷困文人。一天烟瘾发作,他就找来一些用过的玻璃鼻烟壶,用烟匙掏挖鼻烟壶内壁上残存的鼻烟,掏挖的时候无意间在内壁上形成了一条条和兰竹相似的纹理。这个文人受到启发,用竹签蘸取颜料,伸入鼻烟壶内壁画画,从而发明了内画鼻烟壶技艺,内画工艺很快在鼻烟壶制作中推广。但现存最早的内画鼻烟壶却是甘烜文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绘制的。
用鼻烟壶取舍考生。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潘祖荫,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因保举左宗棠而受到当时舆论好评。潘祖荫是古玩字画收藏家,鉴赏鼻烟壶也闻名一时,但他用鼻烟壶取舍人才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潘祖荫先后数次充任乡、会试考官,每逢阅卷,他便在抽屉里放置一红一绿两个鼻烟壶,一旦遇到取舍难决的考卷,他便以摸取抽屉中的鼻烟壶加以裁决。如果先摸到红色鼻烟壶,便判为考中;摸到绿色的鼻烟壶,则考生只能自认倒霉了。其他考官认为这是胡来,潘祖荫却自有其理,“能送到我们手中的卷子,都由精通文理、态度审慎的新翰林初阅,能通过他们那一关的,自然是相差无几。既然名额有限,非淘汰人不可,我就只好用红、绿鼻烟壶卜其命运了。我这是让天意决定富贵”。众人听罢,也无可奈何。
言菊朋学戏笑谈。京剧名角谭鑫培喜欢鼻烟壶,甚至为了一个鼻烟壶能免费请人听戏。他吸闻鼻烟的瘾也很大,演戏前要吸足鼻烟,到后台再用水清洗一下鼻孔,将残留在鼻孔周边的鼻烟洗净,然后化妆,天天如此。谭鑫培的“粉丝”言菊朋,不但学习其表演,而且对谭鑫培的生活习惯也不遗余力地模仿。谭鑫培有一张头戴小帽,身穿长袍,手托鼻烟壶的半身照片,言菊朋见过后也置办同样穿戴,手托鼻烟壶照了一张半身像。言菊朋见谭鑫培唱戏前清洗鼻孔,以为与演戏时的嗓音有关,于是,他在化妆前也清洗鼻孔。当有人问起其清洗鼻孔的原因时,言菊朋说,“这是学谭老板唱得好的秘招”,闻听的人们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