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发行(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壹分、贰分、伍分纸辅币,联称8分券。票券上三罗马冠字后有7位阿拉伯数字号码(简称冠字号码、冠号),用以表示该券印制批次与编号。
1957年12月1日,人民银行铸行首套1分、2分、5分流通金属币(即55年版铝制硬分币),后连续多年大量发行,广泛流通。金属币具耐磨损、使用方便、流通寿命长、便于自动售货服务,利于提高现金收付部门的工作效率等优点。8分券在此环境下仅用了几年便停止了生产发行并逐步淡出流通领域,银行长期对其只收不付。1955年至1980年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分币流用频繁,损耗率高,民间本就不多的8分券已难见到,特别是未使用过的直版票券更是稀罕。
▌壹分券
▌1953年原版壹分(正)
▌1953年原版壹分(背)
票幅90×42.5毫米。正面右侧主图汽车,左侧面额“壹分”。正背均茶色,胶版;票面上楣“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右下列冠字号码,下底“一九五三年”;背面为花符、国徽及汉、蒙、维、藏四种文字的行名和面额。无水印和暗记。
▌贰分券
▌1953年原版贰分(正)
▌1953年原版贰分(背)
票幅95×45毫米。正面右侧主图飞机,左侧面额“贰分”。正背均蓝色,胶版;正背面与“壹分”券相比除面额、主图不同和符饰有差异外,其他基本类同。无水印。暗记:正面飞机头上有一空白点,背右侧藏文下有中国共产党党徽微缩图案,行名“中”字左方有一形似倒斜“古”字的标记。
▌伍分券
▌1953年原版伍分(正)
▌1953年原版伍分(背)
票幅100×47.5毫米。正面右侧主图为轮船,左侧面额“伍分”。正背均为墨绿色,胶版;正背面与“壹分”“贰分”券相比除面额、主图不同和符饰有差异外,其他基本类同。无水印。暗记:正面轮船后部有似“P、H”字样。
198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和分币流用紧缺状况,用1953年版重新印发的壹分、贰分、伍分券,仅有冠字(分大小号)而无号码,被称为“53再版”“无号”分币。原老版8分券也就有了“长号”的叫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藏旧版人民币的势头趋旺,各地市场冒出不少貌似“长号”8分券而实为伪品、仿品的纸分币;其共同点基本都是利用“无号”券加印号码成“长号”,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票面大冠字配普通号码,仿品违背纸币冠字号码一统规律,一看便知假;二是相当一部分是用胶版、粗体特征的小罗马三字冠配印与之尺寸相仿号码,这种高仿品带有很大的欺骗性。3种币值“长号”与“无号”票券防伪暗记除在“壹分”券面上有一处区别外(“无号”票券正面汽车左前方地缘线有一似“儿”图形暗记),“贰分”“伍分”均一致。如按真品8分券本身的一些共性来对这些伪品进行鉴别,不难发现其破绽。
真、伪票券冠字号码。真品8分券冠字和号码的线径、大小、规格匹配合适,印迹细实、均匀,冠号间距排列统一规范,这是国家印钞厂当时所用手排编码机的特点。伪品在无法得到专业厂才有的字码工装情况下,使用一些地方曾经印制过票证的编码机具,印出的号码笔渍毛粗、色泽失匀,与冠字不甚协调且间距过密。真品冠号行列尺寸约为26.5毫米,伪品则在24~25毫米之间,差距较明显。
号码印制工艺不同。真品8分券冠号有不同程度、深浅不一的连续自动流水式机打凹痕。用“无号”8分券加印号码的伪品是用光滑无痕的普通胶版对印,两者工艺有着本质区别。
票券颜色易于分辨。真品“壹分”券色茶黄显沉暗,“贰分”券蓝色偏淡清,“伍分”券墨绿发白黄。伪品“壹分”券正背色茶黄趋亮艳,“贰分”券蓝中泛黑,“伍分”券墨绿蕴灰黑。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测量票幅尺寸。经对若干枚伪品壹分、贰分、伍分券的测量,发现大多长宽尺寸相应比真品短0.2~0.5毫米。那么真品的票幅尺寸测量结果如何呢?据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编著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目录》中提供的第二套人民币分币票券数据来看,票幅裁切允许误差基本都超过3‰的国家标准。如此多超差的票券在社会稳定、规章制度健全又严明的新版人民币出厂检验中几乎是不可能通过检验的。至于20世纪80年代初“无号”8分券出现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厂家已考虑到防伪需要而有意为之,还是因设备老旧、精度下降或时间紧、任务重、质量把关不严等原因所致呢?目前尚无权威性史料予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