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场不起眼的英国小型拍卖成为收藏界焦点:一件写有「大清乾隆年制」款的青花如意耳瓶,历经激烈竞投后以£46万落槌,最终连佣成交价£58.6万(HK$590万),足足是估价的29倍之多,令人咋舌。更夸张的是,这件青花瓷如今在香港拍卖,估价已达HK$1,000万 - 1,200万,即事隔不足一年又升值一倍。究竟这件青花瓷器是何方神圣,为何价钱能够如火箭般冲上云霄?
▲ 乾隆 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香港邦瀚斯,HK$1,000万 - 1,200万
纵观全球博物馆藏或古玩市场,这件乾隆青花瓶乃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拍卖图录名称为乾隆 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下面简称如意耳瓶)
如意耳瓶圆唇,束颈,溜肩,胸圆鼓,身下收至下腹略微外撇,体态优雅曼妙。如果撇除双耳,器形基本上就是橄榄瓶。橄榄瓶流行于清朝雍正、乾隆两朝,因形似橄榄球而得名。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韵律感,轻巧灵动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特征于一身。
橄榄瓶是瓷器收藏界的高级器形,备受追捧。最著名的橄榄瓶,必属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雍正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2002年,橄榄瓶在香港拍卖,由收藏名家张永珍以HK$4,150万拿下,当时刷新清代瓷器拍卖纪录。张永珍后来把橄榄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让之重归故土。
▲ 雍正 青花番莲双耳瓶|台北故宫
▲ 如意耳工艺精致,对整件青花瓶有画龙点睛之效
存世橄榄瓶数量不多,配有如意双耳的更只有今次在邦瀚斯(Bonhams)拍卖这一件。翻查资料,台北故宫藏有一近例 -「雍正 青花番莲双耳瓶」,27.3cm高,器形和尺寸都和我们的主角非常相近。可是台北故宫瓶配的并非如意双耳,而是弓形方耳,瓶口也是宽阔得多的盘口设计。
谈过器形,我们看看画工。如意耳瓶身体和颈部的主要纹饰都是缠枝秋葵,明显取材自明朝成化的名物 - 青花宫碗(碗同碗),尽显乾隆皇帝的慕古情怀。
「宫碗」一词,仅限用于为供御所作之成化青花官窑瓷碗,相信为宫廷食器,烧造时间不足10年,约制于1480年代,即景德镇出产成化瓷器的顶峰时期。宫碗纹饰有10多种不同设计,包括罕见的秋葵纹饰。
▲ 瓶身以秋葵为主要纹饰
▲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 「大明成化年制」款|2013年香港苏富比,HK$1.41亿成交
▲ 大家或许对秋葵花叶深象不深,故这里附上照片作参考
2013年,「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连佣HK$1.41亿成交。此碗上的秋葵纹饰,可与如意耳瓶作为比较。
乾隆是位艺术修养甚高的「文青皇帝」,宫廷艺术品慕古的同时,亦要加上创新元素,方能得帝欢心。秋葵纹饰取材自成化宫碗,然而其明暗对比、清晰准确的花瓣经络,婉转立体的形态,则受益于雍乾时期供职内府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将西画技法带入中式设计,与成化瓷器所见中国传统的「双钩平涂」相结合,呈现出立体雅致的效果。
说过器形、纹饰,现在要研究一下来源。
▲ 如意耳瓶今年初成交时的外国报道
▲ 安妮女士在中国结婚生子
今年1月,如意耳瓶在英国拍卖行「Bearnes Hampton & Littlewood」亮相,估价£2万 - 3万,引来十多位人士预交按金登记竞投。拍卖官终以£46万落槌,最终成交价(连佣金及其他费用)£58.6万,由华裔买家投得。行方当时表示,卖家于1990年代从家中长辈继承如意耳瓶后,一直把之束之高阁,一转眼就是20年。直到后来整理住所,才把如意耳瓶和其他古物送去拍卖。
这位前藏家的家中长辈名为安妮女士(Annie Madeline Glover),1883年在伦敦出生,1910年远赴上海教书。她在当地和会计师伯克史葛(James Arthur Burke-Scott)成婚并育有一子,至1918年不幸丧偶。1922年,她携子乘半岛东方轮船公司的「S·S埃及号」邮轮返回英国,最终在英国西南部城市巴斯(Bath)定居。
由于这个来源是根据前藏家的证言,所以邦瀚斯亦进一步考证核实,希望令来源更加稳固。
▲ 上海的别发洋行
▲ 安妮次弟 Alfred Ernest Glover的记录,指出他与别发洋行的关系|香港政府档案处
1891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Middlesex)的人口普查档案显示,安妮女士有三个弟弟,分别是Ethel、Ernest、Wilfred。根据香港牧师兼史学家- 施其乐牧师整理的香港历史档案《施其乐牧师资料集》(The Carl T. Smith Collection),安妮次弟Ernest曾经于1941-1953年间,在香港的英文书店「别发洋行」(Kelly & Walsh Ltd.)担任董事成员。
别发洋行成立于1876年,是以上海为基地的英文书出版商,在香港、新加坡,东京、横滨都曾设有分部,后于日军侵华期间迁至香港。时至今日,这家书店仍然在香港置地广场及太古广场设有分店。虽然现在无法证实安妮女士何时获得如意耳瓶,但综合上述考证,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和20世纪中国甚有渊源。
综合来说,如意耳瓶形态优美,绘艺卓绝,烧制精当,品相完美,为乾隆本朝官窑瓷器的极出之作,且为存世孤品,HK$1,000万- 1,200万的估价确实合理。对收藏家来说,会犹豫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 - 如意耳瓶今年才刚拍卖过。
传统上,艺术品有所谓「拍卖周期」,即拍卖过后,最少相隔四、五年才会再度上拍。纵观近年的拍卖市场,这个拍卖周期已经愈来愈短。尤其是现当代艺术,拍卖周期有时即使缩短至一、两年,再次拍卖时仍然能够高价成交。如果是当代潮流艺术,有时艺术家才创作出一件艺术品,同一年就已经拍卖去了。
另一点是,这件如意耳瓶是从「细拍」而非「大拍」出来。顾名思义,「细拍」是指小型拍卖行的专场,「大拍」自然是指大型拍卖行,属圈内用语。由于「细拍」一般资讯较少,没那么多人留意,所以有些行家或藏家会到「细拍」寻宝,希望能够「捡漏」(以便宜或相宜价钱买到好货)。
当然,「捡漏」是有风险的。如果眼光不足,很容易就会买到赝品假货。如意耳瓶在英国细拍登场时,行方连断代也没有信心,在图录只称为「一件中国青花瓶」,所以买家才能以低于市价的金额胜出竞投。
是故,如意耳瓶的HK$1,000万 - 2,000万估价虽然合理,但最终成交如何,也在乎收藏家会否冲破「一年两拍卖」这个心理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