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仿青瓷,冷看起来很象真品,但细看其施釉和胎质结合不够紧密。仿品不采用支法。仿品器物,拿起来手感轻,不如真品手头重。胎质密度差,不够坚硬。
仿古瓷器的鉴别
1、仿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仿青瓷,冷看起来很象真品,但细看其施釉和胎质结合不够紧密。仿品不采用支法。仿品器物,拿起来手感轻,不如真品手头重。胎质密度差,不够坚硬。
2、仿隋唐五代白瓷: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胎土坚硬,釉润白色带一点乳白色。仿品胎骨过于洁白仿品釉光较亮。仿品多数仿邢窑和赵窑瓷器。
3、仿宋元时期名窑瓷器:仿品粗糙,颜色不正,釉泡较多,釉质粗,如仿钧窑的彩斑不像,施釉较薄。汝窑釉料多凝于器物上部,其形状类似蜡泪痕的堆脂。仿品胎质较细,不够坚硬。哥瓷釉面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仿品虽能仿制开片,但仿制不出“金丝铁线”的效果。
4、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较多。仿永乐时期的甜白釉和青花,仿宣德时期的青花和祭红,仿成化时期的黄釉器,明代瓷器特征是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庄重,胎体也较民国时期厚重。
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仿品则无此效果。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口不大明显,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显露,民窑器物尤甚,仿品器物一般无接痕。
明代瓷器底足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到清代已逐渐消失,到民国时期瓷器底足大多数挂釉,砂底的很少,仿火石红斑不像真品那样明显。细致观察即可看出破绽。
明代瓷器釉质肥厚,滋润,大件器物底部多为不挂釉砂。仿品多为挂釉底。仿青花瓷器,因为用料不同,出现不了凝重,古雅,绚丽鲜艳的效果。圆器中的口沿,有锋利感,而仿品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明代绘画题材,写意的多,画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头部约占正体三分之一。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仿品往往不注意上述特点。
5、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由于时代不同,用的青花料不同,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制品,表现青花层次不像,显得死板,呆滞,没有青翠,艳丽之感。康熙青花瓷器,绘画层次较多。仿品层次少。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瓷器,口沿有“灯草口”。仿品在釉色上不如真品柔和协调。康熙五彩中里彩上面有一层亮釉。仿品黑彩不黑有些发乌不亮。图案装饰也不如康熙制品。
6、仿雍正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瓷器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珑,器型比例适度协调,有“曲线美”的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上述效果。雍正粉彩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雍正以后各朝代都有仿制,但民国时期的仿品,施铅粉较多,彩料浓厚,就像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表现非常死板,分不出层次,立体感不强。雍正时珐琅彩(俗称古月轩),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华美,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表现极为生动形象。清末民初,竟相仿制,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细。署“古月轩”款的器物和鼻烟壶等,多系仿品。雍正时开始出现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交织在一起,多数是兰多于红。仿品则红与黑交织在一起。
7、仿乾隆青花,古铜彩瓷器。乾隆时期,瓷品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期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以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尚能恪守乾隆旧制外,其余各朝皆为依次递减,到民国时期就每况愈下了。乾隆时青花瓷器,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兰居多,色调沉着,纹饰清晰。仿品由于用料不同,青花的颜色不够纯正。古铜彩是用粉彩及全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来模仿古代青铜上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创新的,也是它成就之一。以后也有所仿制,民国时期所仿制的古铜彩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色泽等方面,都有相像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乾隆时,制器工艺水平极高,一般仿品都达不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时瓷器装饰图案,时代感较强,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风严谨,细腻。仿品一般都表现不出它的风格。民国时期,对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也有仿制,但数量不算太多,当时以仿制清前三代瓷器为主。
综合上述,各个朝代生产的瓷器,从其造型,颜色,花纹装饰及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凡是一朝所烧制的瓷器的样式皆如一人所创,颜色皆同一窑所烧,款识皆如一人所书,图案装饰皆如同一风格。如拿出两个朝代的实物祥品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各朝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