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年前,鲜卑人在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开创中国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汉族与胡族屡屡接触交流,两种文化碰撞下诞生出许多精彩艺术。刚刚在伦敦,一尊由「中国古董教父」旧藏的北魏观音像,以£32.5万(RMB 290万)成交易手。
约1,500年前,鲜卑人在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开创中国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汉族与胡族屡屡接触交流,两种文化碰撞下诞生出许多精彩艺术。刚刚在伦敦,一尊由「中国古董教父」旧藏的北魏观音像,以£32.5万(RMB 290万)成交易手。
▲ 北魏永平四年(511年) 鎏金铜莲华手观音立像
▲ 中国古董教父|Eskenazi
中土向来以汉族为主,故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后,着力支持佛教,希望有助巩固政权,故佛像艺术发展蓬勃。发展初期,艺匠以犍陀罗及中亚造像为模楷,后来风格演变,注入中国美学语言。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至东汉旧都洛阳后,汉化过程加速,并纳汉服传统于拓跋族衣着。此风尚延续于继任的宣武帝年间,亦即是本观音像制作之时。
观音像制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艺术风格展现上述演变过程。造像身躯丰满,姿态高贵,展现犍陀罗及中亚造像风格影响。面露笑容的菩萨以及大型火焰背光,更易为中国信众接受,两者均属五世纪早期特色。观音身形高挑,反映佛像尺寸大小愈趋重要。
莲华手观音像形象独特,发展于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期,持续流行至唐代,此像衣着如皇子,戴项链宝冠,手持莲花,象征洁净,精神崇高,火焰背光,站姿威严,裙褶叠曲有序,气韵生动,展示无边佛法。
▲ 底座背部刻有「永平四年」等铭文
观音自莲花中升起,象征佛理教化中所说:众生皆可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一般,于浊世中见自佛性。作为观音的一种形像,莲华手菩萨手持莲花的造型寓意,与自莲花中升起的含意互相呼应,象征菩萨誓愿奉献自身无穷力量救渡众生。
这尊莲华手观音立像,铜制鎏金,高29cm为「中国古董教父」Eskenazi旧藏。1980年代,此观音像两度在伦敦亮相,分别于Eskenazi以及「中国古青铜器权威」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的展览登场。今次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以高于估价范围的£26万落槌,连佣£32.5万成交。
本场第二位拍品为一对掐丝珐琅瑞蝠纹方凳,制于较近代的20世纪,估价只是£1万,结果以二十多倍的£23.5万落槌,连佣£29.3万成交。
▲ 二十世纪 掐丝珐琅瑞蝠纹方凳一对
掐丝珐琅,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景泰蓝」,向以色鲜妍丽,光彩耀目著称,且具固久防渗等实用特质。工艺于元朝时自西亚传入,经明朝初期永乐、宣德积极发展,至景泰一朝,制作已相当纯熟精致。由于所用珐琅釉以蓝色为主,古董商与收藏家都称之为「景泰蓝」,沿用至今。
制法是先将铜丝盘出花纹,黏固胎上,后填施各色珐琅釉料在花纹框格内、外,入窑烘烧,如此重复数次,待器表覆盖的釉层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等手续始成,工艺相当繁复。
第三位则是追摹明朝艺术的瓷器 - 乾隆 釉里红抱月瓶,绘莲花锦纹,饰如意耳,高17.5cm,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估价£3万,最终以六倍多的£19万落槌,连佣£23.7万成交。
▲ 清乾隆 釉里红莲花锦纹如意耳抱月瓶
▲ 明永乐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北京故宫
明代瓷器多仿金属器器形烧造,这种抱月瓶(又称扁壶)的原型,正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金属工艺。在波斯,这类器物乃是日常用器,用来盛载液体;到了中国,则作陈设装饰之用。
明朝年间,尤其是永、宣盛世,制作出不少这类带着强烈中东色彩的瓷器。北京故宫收藏的「明永乐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正是一例。今次上拍的抱月瓶,正是乾隆追摹此种明朝艺术风采之作。
釉里红色料主要靠铜元素发色。由于铜元素相当不稳定,故很容易游离而烧失。烧制过程中,如果窑内压力不够稳定,又会引发诸种化学反应,所以要烧好釉里红非常不容易。今日走进博物馆、拍卖场,不时可看到发黑呈灰的发色不良釉里红。当然,时至清朝,烧制釉里红的技术已经比明代时进步不少。
▲ 清道光 绿地粉彩通景三羊开泰双螭耳大瓶 「慎德堂制」款|流拍
综观本场拍卖,估价最高的两件拍品- 「清道光绿地粉彩通景三羊开泰大瓶『慎德堂制』款」(£30万- 50万),以及「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25万- 35万),相继流拍。幸而不少拍品表现出色,成交价高于预期,加上70%成交率,算是仅仅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