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泛指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群在扬州(位于今江苏省)鬻画为生的文人画家。他们多出自书香门第,具备高度的诗文学养与书法功底,在绘画上屡出新意,作品多结合诗、书、画,展现三绝相映之美。此外,由于他们往往性格清高、孤傲不群,艺术风格又不与清初“四王”所引领的正宗山水画风,以及宫廷流行的精工花鸟同流,故被称为“八怪”。“扬州八怪”的作品多取法青藤(徐渭)、白阳(陈淳)、石涛、八大的写意风格,又如石涛“我自用我法”,发展出独具个性的犷逸画风,启发了海上画派众家、齐白石、吴昌硕等人。
扬州与八怪
画史中所称之“扬州八怪”人数不一,基本上以清代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列之李鱓、李方膺、江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等人为主,亦有将高凤翰、闵贞、华嵒、边寿民归入者。其中,李鱓、郑燮、李方膺、高凤翰等人曾经闯荡仕途,想要一展济世抱负,最后却都不敌官场险恶,黯然去官,晚年在扬州过着鬻卖书画的生活。亦有如江士慎、高翔、金农等人一生布衣,虽然生活贫苦,却也能借书画创作自我疗愈、自得其乐。
此时的扬州经济繁荣,富商巨贾建宅造园,附庸风雅者众,市场书画需求量大。又有如当地盐商马曰琯兄弟之商界文人,将其南街书屋、小玲珑山馆作为艺文沙龙,资助并聚集大量艺文界人士。“扬州八怪”中多人是马家常客,甚至寄住其家中别院。“八怪”之间亦多有交游,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他们并非一个画派,画风虽时有相近之处,却多保有强烈的自我面貌,形成一股清逸的艺术潮流。
未识扬州之前的西园翰墨
高凤翰是“扬州八怪”中最年长者,他46岁才开始宦途,为官生涯约九年。生性秉直的他得罪小人,最后被诬去官,便在扬州与苏州等地寓居。他于任官期间才真正接触了扬州文化圈,成为扬州盐商马曰琯兄弟家的常客,并结识“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高翔、金农等人,对其画风产生影响。此次“北山汲古——中国绘画”展出之《西园翰墨图》册为他41岁时的作品,其时他尚未展开仕途,暂居家乡山东,并入山研读准备参加乡试,呈现其绘画早期多方师承的面貌。
此册共有十开,山水、花卉、怪石兼有之,每开对题言明所仿效之前辈画家,可一窥高凤翰绘画的师承来源,包括陈淳、陆治、蓝瑛、杨水心、王六真等人。其中,仿陈淳之《牡丹》(图1)、《菊石》,以淡墨勾花、湿墨点叶,颇有陈淳之畅快笔意。仿陆治之《荷花》一开,两片巨大的荷叶以攲侧之姿横过画面,用淡墨点染,末端轻染淡青色,又采极淡之笔轻勾花瓣,使荷花近乎隐于画中,带粉色的瓣尖若有似无。此幅色调极为清浅,凸显了陆治笔墨清淡的特质。由此可知,高凤翰并非采用精谨的对临,而是提取前辈画家的笔墨特质与神韵,重新抒发。
1.高凤翰,《西园翰墨图》册之《牡丹》,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8.0057)
高凤翰临仿的对象除大师级人物外,还包括同时代的当地画家,他在当官以前都在山东地区活动,尤其倾心大他一辈的山东画家杨水心(杨涵)和王六真(王屿)。本册中有两开仿杨,一开仿王,一开介于杨、王之间,从对题中可知高凤翰相当青睐这两位画家,誉其为“杨仙”“王鬼”。这两位画家在画史上少有记载,册中所见,杨、王二人画风应是清新淡雅一路。《石图》(图2)一开自题“此纸用意,亦在水心、六真之间”,两块奇石一前一后,一方横躺在后,以淡墨染之,顶上苔点积聚,另一尊白色巨石矗立于前,造型奇崛,仿佛生物正要跃起,以空勾画成,凝聚视觉焦点,显露杨、王画风清奇之处。
2.高凤翰,《西园翰墨图》册之《石图》
离宫出走,笔墨大解放
李鱓出身宰相之家,家族为拥有水田千亩的兴化望族,他26岁便中举,28岁时借康熙皇帝到热河狩猎一行,以诗画勇敢自荐,获得赏识,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师。年少得志的他却在五年后被卷入官场纠纷,失去官职而离开朝廷,浪游了20年。离宫这段时间也是他画风转变的重要时期,他原本学习蒋廷锡的院体花鸟,后受徐渭、石涛影响,转为狂放恣意,走向写意风格。直到乾隆皇帝登基,李鱓又燃起谋官之志,于乾隆二年被任命山东临淄知县,那一年,他已52岁。李鱓为政清廉,三年后却因得罪大吏而被罢官,从此未再获得官职。
《岁朝清供图》轴(图3)绘于乾隆元年新春,正是李鱓奋起想要重谋仕途之时。画中一只藤篮盆栽与火盆前后错置,似是生活即景,盆中随意栽有松、梅、与天竹寥寥数枝,并散置几颗红色果实。藤篮以粗疏的干笔线条编构而成,近景的炭火盆与茶壶以水墨勾勒轮廓,简单随兴的线条带出画中对象朴拙的造型趣味。全画以水墨为主,仅部分轻染朱橘,用色清新淡雅又发散隐隐朝气,类似构图的画作还有一件藏于中国美术馆。李鱓此类岁朝图经常题有关于祈愿仕途顺利的语句,如《瓶花火炉图》即题有“京华联袂识才雄,早得邦名快转。此去西秦官况好,苍松青翠火炉红”,炭火通红的火炉象征腾腾士气与好运正炽,被认为是因应世俗风气之作。
3.李鱓,《岁朝清供图》轴,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77.0027)
李鱓与郑板桥(郑燮)是知交,两人经常相携至扬州。郑板桥罢官归来后,李鱓在自己的别墅浮沤馆侧为他建了专用画室“拥绿园”,就近切磋画艺,谈书论画。郑板桥曾有诗赞叹李鱓笔墨精妙,并希望能与挚友“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李鱓过世后,郑板桥在《兰竹图》题画诗中感叹:“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
清癯雅脱,潇洒自然
郑板桥是家喻户晓的墨竹高手,他主张“胸无成竹”的潇洒意趣,竹竿细瘦劲挺,清癯雅脱,竹叶浓淡有致,姿态自然,经常以竹石、兰石或兰竹为主题,题材具有君子内蕴,在笔法上却展现一种自然真趣。此次展出之《竹石图》轴(图4),几竿瘦竹自左至右由高渐低,后方斜出一座嶙峋的柱状岩石,瘦高的柱石与竹子,展现君子孤高有节的气质,是郑板桥常用的构图。他画石自成一格,自言学石涛“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
4.郑燮,《竹石图》轴,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73.0676)
郑板桥善于在简洁的构图中安排墨色浓淡层次与布局的疏密变化,柱石以最淡之笔墨勾皴而成,左侧最高大的一竿竹叶茂密、墨色最深,后方一竿则以淡墨扫叶,右侧一丛低矮的幼竹,叶子较为稀疏,墨色浓淡错落,清新可爱。他以书法写竹,浓淡枯润变化自如,其画上多有自题,字体变化灵动,自创掺和隶、楷、行、草的野逸书风。他在为官时曾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本幅自题“小院深斋静掩门,科头镇日拥山尊。夜来叶上萧萧雨,窗外新栽竹几根”,郑板桥与李鱓等人同样经历官场黑暗而去官卖画,此诗写出平淡生活中却又不忘怀民间疾苦的心境。
宦海飘蓬,画浇块垒
李方膺与李鱓、郑板桥相熟,他年少时的人生目标是“奋志为官,努力作画”,为一展其经世抱负,他在官海浮沉20年,成为百姓感念的地方官。然而他不与迂腐的官场文化同流,多次得罪官宦,陷入风暴,又下冤狱,自言“波涛宦海几飘蓬”,凭着“一身浑是胆”闯荡官场江湖。58岁那年,冤枉官司终得平反,他去官定居南京,借寓项氏花园,一年多后即仙逝。
李方膺擅画墨竹与墨梅,亦画菊,借此一浇胸中块垒。此次展出其水墨《菊石图》轴(图5),以清润恣肆之笔点染写意,颇有徐渭之墨趣,却又较之简洁内敛。画幅中央矗立一石,棱角圆滑,仿佛正在生长蠕动,两株菊花与叶以逸笔没骨点染,笔墨自由奔放,菊与石的表现近乎半抽象,略去所有细节,却又活灵活现。画中菊花依石而生,却又较之拔高,凸显其孤芳自赏、清高不群的性格。
5.李方膺,《菊石图》轴,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77.0056)
李方膺的画被誉为“以胸中灵气行之”“十指间拂拂有生气”,《菊石图》正可见其以灵气运笔,连顽石也若有生气。水墨菊石与李方膺画上自题笔法相互掩映,书画相掺,浑然天成。此画作成之年,李方膺正在合肥官上,他于画上自题“味苦谁能爱,含香只自珍。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展现其体恤百姓、爱民护民却又与官场文化违和的矛盾心情。
浪漫才子的荒凉美学
文献中关于高翔的生平记录不多,他出身书香世家,却没有谋求官职的记录,年轻时便与热爱书画艺术的盐商马曰琯为知交,与“八怪”中的金农和汪士慎交情特别好,皆擅长画梅,他也是“八怪”中唯一真正随石涛习画,得其亲授者。他一生清贫,无意仕途,在扬州守着环境清幽的草堂和家人,过着与文友交游唱和、书画相交的日子,心境上倒是悠然自得,每天睡到饱,竟有“懒凤”(高翔字凤冈)之名。
高翔《寒窗十咏图》一册展现了他在诗、书、画、印四方面的艺术成就。每一开图文左右相对,以疏简之笔描绘十个冬日意象——早梅、苍杉、残菊、晚桂、败蕉、衰柳、冬兰、寒藤、疏桐、枯荷,并作诗对题。他以图画和文字吟咏冬日衰败、枯寂的植物意象,展现独特的暗黑趣味与荒凉美学,亦流露其安贫乐道、善于挖掘平淡人生之趣味的性格。在《早梅》(图6)一开中,他画初开放的梅花,细瘦的梅枝上下交错,还没到花期巅峰,仅疏疏几朵,还有小小的蓓蕾,迥异于一般墨梅画花朵盛放的缤纷,却更衬托出清疏孤高的气质。
6.高翔,《寒窗十咏图》册之《早梅》,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8.0059)
从每开的对题中可见,高翔的草草逸笔都能生情,少了绿叶的枯柳,憔悴的样子使人倍感离情,被夜里风雨袭击的破败芭蕉叶(图7)、围篱旁为北风蹂躏的零落残菊,都能使高翔发出人生感叹,真可谓浪漫才子。
7.高翔,《寒窗十咏图》册之《败蕉》
清淡如水的幽雅高士
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中生活最贫苦的一位,于30岁左右到扬州卖画,虽得盐商马曰琯助济,提供栖身之处,然他时运不济,卖画生活并不如意,54岁时左眼病盲,67岁时双眼全瞎。除了绘画之外,他擅作诗,还出版了诗集。汪士慎工画竹梅,并有多本花卉册页创作,设色、水墨皆具。本次展出其水墨《花卉图》册,全册以清淡笔墨写折枝花卉,包括牡丹、海棠、萱草、梅花、石榴花、藤花、水仙、玉兰、兰花、桃花,每幅仅画一二枝,极为雅秀。此册中有勾花点叶、没骨花叶、花叶双勾等笔法搭配,展现不同的花卉风姿。牡丹、萱草、玉兰(图8)等花朵以淡墨清勾,具有陈淳的小写意风情;梅花、石榴花、藤花、兰花、桃花(图9)等花叶枝干皆采没骨画法,在清淡中分出深浅层次;水仙花叶都用清勾,极为清雅。
8.汪士慎,《花卉图》册之《玉兰》,清,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8.0058)
9.汪士慎,《花卉图》册之《桃花》
汪士慎此册构图擅用留白,并强调各种花卉独特的身姿。第一开中右下角盛放的牡丹仅见巨大的花朵与旁叶,不见枝条,采用特写式取景,着意强调层层花瓣的华丽感;第八开玉兰枝干横出画幅下方,仅一朵盛放,两朵含苞,画幅上方大量留白,更显清幽。
自造风格,奇古雅拙
金农年少时便以诗闻名,受到不少名家赞赏。他于35岁初到扬州,结识了风雅爱才的马曰琯兄弟,经常往来,又因此认识了马家住客与常客,与汪士慎和高翔相熟。一年后他离开扬州,四处浪游,几年间仍多次回扬州暂居,与文友于马家的小玲珑山馆聚会,又认识了郑板桥并成为好友。他也曾与友人赴京应试,却无缘上榜,此年他已年届50。往后他多来往于杭州与扬州之间,直到64岁才定居扬州,是他书画创作突破自我的重要时期。金农一向好研究金石,又以隶书见长,尔后受《天发神谶碑》影响,自创奇崛书体“漆书”。他50岁左右开始画梅,60岁才开始画竹,为此,他在居所周围种了百竿修竹、数十株梅,以造化为师。
本次展出的《墨竹图》轴(图10)即是金农的墨竹代表,他以金石气力写竹,竹叶较短而紧簇,拙有天趣。本幅画上自题道出金农学画竹的历程:“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他不因循前人画法,而是观察夕照时的竹影形象,再以个人笔法写出,和其书法同具“奇古雅拙”之姿。
10.金农,《墨竹图》轴,清,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