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周用金,字怀佑,号湖湘墨客、湖南省安乡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兼职教授。出版有《周用金行草字汇》、《中国古今书法家》、《周用金千字帖》、《中国书法经典遗存》、《常用字行草帖》、《大学生行草字典》、《历代书论精要》等专著。曾应约为韶山毛氏宗祠、朱镕基故居等书写楹联,辽宁号航空母舰曾专门约请登舰书写系列作品。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一]
吴贤雕/文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周用金接到一个让他震惊的电话:“你是周厅长吗?我是辽宁舰……”
开始他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而当对方反复确定并说明意思后,他既惊诧又惊喜。
那时,辽宁舰停在三亚军港。辽宁舰首长随同南海舰队首长在基地踏勘时,看见挂在基地休闲区“聚郎亭”上的对联,书法飘逸、苍劲有力。首长自然也十分喜爱,当得知这副对联的书法出自周用金笔下后,决定邀请周用金到辽宁舰上参观,留下墨宝。周用金为祖国海军建设的发展强大骄傲自豪。
在航母作战指挥室内,早就备好了写字台板和文房四宝。面对辽宁舰的威武雄风,海军官兵的飒爽英姿,他满怀激情也深表敬意地挥毫写下“龙腾四海,鹰击长空”等十多幅书法作品,给辽宁舰官兵高昂的士气上又添了一把干柴。
这份温暖何止那个冬天,绝对是他终身享受的。而当他回味这份幸福与价值时,他在心里暗暗说,书法,我这一生为了你给我惹了多少麻烦呀。
牢记恩师情
蓝天白云下,虎渡河边的沙滩,平坦、细腻。一个少年手执苇杆,摇动手腕,尽情挥洒,一笔一画,一行一行,留下点与线的相连,意与情的迸发。江水轻拍,浅唱低吟,风摇苇叶,沙沙作响,大自然的乐队为少年伴奏,不仅减少了一份孤独和寂寞,还让少年享受着沙滩的宁静和辽阔,享受着沙滩与点线托起他进入梦幻般美妙的世界。虽然这些点与线的组合是稚嫩的,但洋溢着巨大的张力,亦如少年稚嫩而又刚健的骨骼,也正是这种稚嫩与刚健,日后发育成了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这个少年就是周用金,他把沙滩作纸,苇杆作笔,同时融入挚爱和追求,恣意抒发。
在谈及周用金为何与书法结缘时,他说:“应该感谢我的恩师陈耀国。”
陈耀国是安乡三中的语文老师,在那个学生动不动就要给老师戴高帽子贴大字报的年代,陈老师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把学生写毛笔字作为一门功课,真可谓有胆有识。陈老师书法功力深厚,每天第一堂课之前,他都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毛笔字。放学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练习,谁不完成习字作业谁就不能离开教室。陈老师并没想让他的学生都当书法家,只是认为书法应该是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可让学生在习字中陶冶情操,他也没有考虑学生会不会批斗他。虽然也有学生对他的严格不满,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学生们浓厚的习字气氛终究没让陈老师挨过大字报。
如果说安乡三中是一个池塘,教室就是一个河蚌,那么,陈老师就是一个称职的育蚌人,周用金则是河蚌中成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大珍珠。
作为爱徒,陈老师自然还要给周用金开小灶加特餐,除了指导周用金把报纸上的大字题头剪下来贴成一本字帖以供临摹、示范笔法的提按转折要领,讲述历代书法大家的趣闻轶事外,陈老师还让他写学校墙报,偶尔有镇上哪家单位求陈老师写个什么,陈老师就让周用金去完成,这不仅让周用金多了一个习字的机会,还能享用一个简单的招待餐,在那个营养匮乏的岁月,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也算得上一种特殊的优待。
可以说周用金在当今社会算得上尊师的标杆。他不论自己官大官小,总把恩师放在心上。不要说陈老师生前他如何给予关心,即便在陈老师仙逝后,他还给老师立墓碑,扫墓祭年。他写的第一本书法工具书《周用金行草字汇》的时候,已经身为湖南省文化厅厅长。他拿着一本800多页的《周用金行草字汇》,跪在陈老师墓前,一页一页撕下、点燃、焚烧,深情地说:“陈老师,您的学生给您交作业来了!”这句调侃的话,原本应让人发笑,却让在场的人感动得泪奔。
江水连天碧,大地任驰聘。有什么地方还能比这里让人无拘无束,放纵率性呢?今日乾坤作纸,何愁明日纸上乾坤。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二]
文/吴贤雕
宝剑锋从磨砺出
周用金念高中期间,每逢暑假都要去鸭棚“勤工俭学”。接过父辈牧鸭的竹篙,徜徉在广阔的田野。
然而在周用金的心里,牧鸭也是书法,也是艺术。
当他一声吆喝,上千只鸭子昂起脑壳,和着他的声音嘎嘎叫唤时,他眼前浮现的是一幅点横撇捺组成的气势磅礴的画面。
当他扬起光亮的竹篙,带着风声,拨动白云,驱动鸭群,似乎挥动的是如椽大笔,特别是一铲泥巴,随着篙子在空中的摇曳,准确地落在鸭群旁,吓得鸭群改变前行方向,那一坨泥巴就成了卫夫人的“高峰坠石”。
当他用竹篙自如地或撑或划,驾驭着形似一片树叶在波峰浪谷中飘飞的鸭筏子,看护着鸭群时,听着师傅们唱着“一根竹篙十八节,脚上穿的百折靴,围子一卷棚一拆,不知搬到哪一国”的豪迈而又乐观的山歌时,他真正领略了行云流水,放纵江湖的韵味。
祸来了,当他陶醉在铁画银钩中时,鸭们抓住时机搞偷袭,跑到公社的稻田里吃谷去了。有社员喊他,他才知晓,问题是,人家已抓走了几只贪食的鸭子。
周用金说,虽然牧鸭只是一段短暂时日,但那种天高地阔、信马由缰的生活,让他一生情灵摇荡,终身享受,激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打下了厚重的生活根基,其情其景对他的书法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出神入境至臻至情。
竹篙放下了,他在畜牧场子弟学校拿起了教鞭,他又成了那个讲台上的他。而且,也像他一样坚持练字。那时,他还没有听说宣纸这个词儿,更不用说使用这个中华民族独有的物品了。当然即使知道他也买不起,二十多元的月工资呀!他用废旧报纸练字,在学校的水泥乒乓球台上练字,还有自己做的沙盘,边画边找着一种感觉。他还会站在操坪,仰望校舍后面黄山飞流直下的溪水,山岚飘渺中时隐时现的山峰,想象笔下流动的洒脱,和隐藏在偏旁部首中的意蕴。
河洲、鸭群、波涛、山岚……古人习书“取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纹,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而为之”的总结,让他在不经意间融入了骨髓。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周用金又变了。由一个乡下教师变成了大学生。但他也未变,书法依然伴随着他,他成了学校书写宣传橱窗和标语的“校笔”,他也乐此不疲,把这当成练习书法的机会。他是学校的活跃分子。活动多,有时忙不过来,他便要同学们先把标语纸在墙上贴好,抽空再去墙上完成。有时,他累得躺在床上了,还要坚持着爬起来去写标语。有同学是关心也是批评地说,谁叫你书法这么好呢?你这累是自讨的。大学毕业三十年后校友聚会,还有人认出他,“看,那个写标语的来了”。
年轻时的周用金,对自己生活的梦想其实很简单,跳出农门,找个“铁饭碗”就行。然而,命运给予他的常常让他措手不及,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七品芝麻官。官虽然是芝麻,担子确实千斤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繁忙的政务,他还能玩书法吗?说不能玩就不能玩,说能玩也能玩。他选了后者。书法给了他快乐,但也给他的仕途添了不少麻烦。尽管他每一个领导岗位都政绩斐然,领导对他的工作评价很高,但是在同时期的县委书记、市委常委中,提拔却是最迟的。每次组织部门考察他时,总时有人拿书法说事:“他哪有心思干工作,都搞他的书法去了”。但他不仅未因此放弃书法,而且热爱的温度半分未减。他认为自己因此而冷对书法,那是对书法的亵渎。况且这些言语的根本问题不在书法,而是那些说这话的人要么出于偏见,要么是嫉妒。不说欧阳修、苏轼,就说共和国毛主席、周总理不都是书法大家,谁能说比他们肩上的担子还重,事务还忙?他还用毛笔起草公文,签阅公文。做官先做人。柳公权说:“心正才能笔正”,这个“笔”字涵盖海阔天空。他不是为书法而书法,他是在书法中陶冶性情,磨砺意志,感悟人生,净化心灵。他喜欢二王的字,每摹《兰亭序》,他不仅摹其形,更悟其神。他常常随着王羲之作品中的飘逸潇洒,俊朗猷劲,进入春风化雨,春花灿烂的境界。他的书法秀外慧中、外柔内刚,这也正是他人品的表里,躯体的洒脱。书法有章法,做官有规矩。也许正是书法中的悟道,让他把官做得更好,修路、扶贫、国企改制、撤区并乡、集中办学、挖掘历史文化,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尽管实际工作中困难重重,但他认准了的事,绝不打退堂鼓,而且必须干好。
应该说他把工作和书法结合得鱼水交融,直到当了市委副书记,有好心的朋友提醒他,你在签阅文件时把字签得那么漂亮,你的同僚,特别是比你职位高的人看了是何想法?他这才恍然大悟,随即改为用自来水笔批阅文件。不过,他稍有闲暇,还是拿起小小羊毫,伴一砚墨汁,在宣纸上进入另一个天地,他用笔砚去驱除疲劳,改变思维,其中乐趣与收获,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我和他谈及书法怕是真挡了他的官道时,他笑着说:“也未见得,我担任文化厅长之前,与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第一次见面,没等我自我介绍完,他就说“我知道,大书法家!不然怎么选你当文化厅长。”他调侃道:“这也是书法惹的“祸”哩。
像这样的“祸”当然并不至此。
2010年12月,周用金带着湖南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文联联合主办“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公函,专程赴京向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汇报,没有“见面礼”,只带了一本《周用金行草字汇》和由他做执行主编的《中国书法年鉴》。胡书记反复翻阅《周用金行草字汇》后,满面狐疑地问道:“这里面的字都是你写的吗?”
“是的”。
“你在我们中国书协担任什么职务?”
“普通会员”
“难道理事都不是吗?”
“不是”
胡振民可能在想,一个中国书协的普通会员,竟然能写出一本自己的书法字典,而且还能自筹经费为中国书协编纂出版《中国书法年鉴》,一定能成功举办“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当即批复给负责日常工作的中国文联副书记覃志刚。
周用金按照这个套路去见覃志刚,他可是一位书画兼通的文艺人,一看到这本《行草字汇》就被吸引住了,几分钟没有吱声,他回过神来,指着书上的字问:
“这书上的字全是你写的”?
“是”。
“那你在我们中国书协担任什么职务?”
“普通会员”。
“难道理事都不是?”
“不是”。随即,覃书记非常爽快的批示“同意联合主办”。
周用金回长沙一个月之后,接到湖南省书协送来的拟任中国书协理事个人信息表。之后参加了中国书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顺利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
周用金调侃道,谁说天上不能掉馅饼,我这个中书协理事不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三]
文/吴贤雕
是厅官也是学者
周用金的书法功底之深厚,得到了书法界和全社会的认可。但是,他自己总觉得任重道远。他的志向是走向中国书法的神圣殿堂。
他家的书架上,陈列着数百部书法著述。而且都不是摆设。他随手抽出几部,和我聊书中的观点、字体。他说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一定要学习传统。但是如果只是学习,没有发展,那就无异于依葫芦画瓢。正如黄庭坚所说:“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成真。”他还说,颜真卿、柳公权都师从欧阳询,但都能先入后出,各成一体。所以,周用金始终把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精进之道。
他在学习先贤神笔仙韵时崇敬先贤,但却并不迷信先贤。临帖时,也有所选择,并非生搬硬套,他认为先贤虽创造艺术高峰,但高峰下也有山丘。正是有了这种客观实际的认识,他的书法创新才有了动力与睿智。欣赏周用金的书法,你会发现既有二王风骨,又具别样情致,豪放时尽情挥洒,一泄千里,含蓄时点到为止,惜墨如金,运笔时龙翔凤舞,云行水流。挥洒时收放自如,人笔一体。
有人问周用金,你的书法为什么能自成一体,雅俗共赏?他回答人家说:“我用自己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在古今书法家的字海中去选字,习字,就自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次和周用金深聊之后,他送给我刚出版的两本书法著作:《中国古今书法家》《中国书法经典遗存》。透过这两本书法专著,可见他读了多少书,临过多少帖。难怪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张海在他书写的《周用金行草字汇》的序言中称道他为“集古今之大成者也”!
他既喜欢独处,又喜欢群聚,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有他自己的个性选择。他不唱歌,不跳舞,却喜欢逛书市,听讲座。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星期天同学们总要三五成群去天南海北考察、交友聚会,他却一个人不是参观书法展览,就是与书法界人士切磋。一个星期天,一好友带着美女拉他去喝酒跳舞,他反复婉言谢绝。朋友问他,星期天闲着干什么?他说,他不会闲着的。朋友知道去干什么,说,你经常看那些白纸黑字看不厌呀?他说,我不仅看不厌,而且越看越有味。朋友和那美女觉得好没面子,生气地走了。周用金知道得罪人了,只好连连赔礼,对不起。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呀。而他就是这样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也正是在京城的书法活动中,他结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有幸成为沈鹏的弟子,在书法上得到沈鹏亲授面谕,神传心怡。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四]
文/吴贤雕
笔不认金
本地人都知道,周用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写的字就开始具有市场价值。一九七七年考上大学后,每年春节前夕,他都在黄山头镇上摆设书案,现场书写春联,求购者排成长龙。两毛钱一幅的春联,大半天时间囊中能收获二三十元,相当于当时公务人员一个月的工资。
周用金为常德“壹德壹”粉馆题写招牌,堪称一则趣事。
“壹德壹”粉馆以经营常德牛肉粉特色地道而生意兴隆,食客如潮,开了连锁店。
那时,周用金在常德市任市委副书记,书法也有一定影响。店老板托过好几位有一定影响力的朋友求周用金给“壹德壹”题写招牌。周用金一一拒绝,有朋友甚至说,人家老板会打大红包的。
周用金说:“我的笔,认人品不认金钱,给钱再多也不题。”
这些人觉得周用金不给面子,对周用金不满:你摆什么架子,不就会写几个字。
周用金:“他‘壹德壹‘为什么不请别人写?还不看我是市委副书记,身为当地领导,不可以随便写招牌,你再有意见也不行。“得罪人了啊。
不久,周用金陪妻子在常德市人民医院住院,在走廊里碰上了一个人向他打招呼:“周书记您好,我是“壹德壹”的老板,就是那个托了好多领导求您给我写招牌的李发明”。
“你在这儿干什么?”
“前天我骑单车撞了一个人,我送他到这里治疗,我在陪护他。”
“伤得很重吗?”
“不重,只擦破一点皮。”
周用金被这老板的为人感动了,觉得他是一个有品格的商人。
这一次,他不仅主动答应给他题写“壹德壹”三字。而且不收润笔费。
老板非常感动,非要给他红包。他说:“这是对你为人的奖赏,不收钱。”
老板无奈,只好说:“那我就保证您在我的店里吃粉终生不收钱。”周用金笑着答应了。
那老板对周用金说:“周书记放心,我不会给你写的“壹德壹”招牌丢脸的。”?
每当人们像潮水一样涌进“壹德壹”品尝美味时,首先品尝的就是那块招牌上闪亮的书法艺术。
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求周用金给他开发的项目写四个字的楼盘名称,开价两万元润笔费,他迟迟不写。后来答应给四万元,还是没写。周用金知道这老板名声不佳,一直借故推脱。后来老板看出是周在故意推托才罢休。
平日,有书画家、文人来长沙拜访周用金,请求他写个书斋名或题写著作的书名。
他总是拒绝收取“润笔”,而且写好寄去,不仅不收费,还要自掏邮费。
荣宝斋曾给周用金的书法估价:每平尺一万元。也许,有些人会为此高兴,而周用金却不接受,他的态度让荣宝斋很不解。时下,有多少人为抬高自己书画作品的价格而不择手段。曾有一书法家参加拍卖会,要画廊老板把他的作品拍到六千元一平尺,只要买下这幅字,他私下送他十幅,类似此种卑劣行径举不胜举。
荣宝斋的专家认为,论专业成就,周用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健在的时候,就出版个人书法字典的书法家;论社会地位,他相当于历史上的太守和知府,相当于晋代的王羲之,相当于清代的何绍基。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就是值这个价位。而周用金的价值观与之迥异,他认为书法艺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如果价格过高,让工薪阶层的人都买不起,就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众。他的作品价格必须接地气,必须让一般百姓买得起。
荣宝斋的专家认为,他的作品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而周用金认为,收藏家购买书法艺术品,不是为了即买即卖,而是作为传家之宝沉淀多年后让子孙赚钱。一席话,让荣宝斋的人非常感动。但坐在旁边一位搞书法的人不满,他冲周用金说:“你这不是故意拆人家的台吗?你的字都标这么低的价,我们的字咋办?”
周用金说:“我只管我的,你们的事我管不了。”
早些年,社会上流行雅贿。作为官居正厅级又是全国书协理事的周用金,也说得上是正逢其时,而周用金却没有利用这个方便敛财聚金。在常德市委任职十年,不断有人求他墨宝,一定要给予酬谢,又实在难以推托,周用金把这些钱存在一个户头,报告市委。后来他把这些笔润积累共计三十二万元,全部捐献给他的家乡新建了一所养老院。一是算作回报那片土地的养育之恩,二是让那里的孤寡老人有个温暖的住处,让那些老人感受到当今社会如春风般的和煦和春雨般的滋润。
“周用金出了这么多书法工具书,让人难免生疑,他一定利用了职务之便出书销书。非也。
2014年10月。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魏委在郴州考察“农家书屋”工作。收集几位读者的意见后,现场和周用金通电话:“读者需要你写的《周用金行草字汇》,希望今后纳入“农家书屋”配书”。
周用金的回答是:“感谢读者厚爱!因为我是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所以不能配。”
确实曾经有人出主意,让他利用工作之便售书,他断然拒绝,而且,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出过一本书,全部按有关规定严格操作。”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五]
文/吴贤雕
书法播友谊
美国,华盛顿,国会山礼堂,灯光通明。美国参议院代议长史迪文斯一身正装,毕恭毕敬地站立在灯光下,双目露出崇敬与幸福的光芒。他用双手从周用金手上接过一份在他看来十分珍贵的礼物——周用金的书法作品。虽然他并不认识那宣纸上的字“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当翻译把这几个字的意思讲给他听时,他连连点头,表示认可,或许他还领会了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的另外一层意思。他把书作展开,让在场的人们共同分享中国艺术,分享他的那一份殊荣。那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幅书作上。国会山大厅耀眼的已不是明亮的灯光,不是先前摆设的艺术品,而是这幅书法作品。这个高傲的家伙此刻在儒雅的东方汉子面前显得十分谦卑,不断向周用金表示感谢。
一个美国参议院的最高长官,为什么会接受一个中国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2004年,周用金作为湖南省赴美国公共管理培训班的领队,在巴尔的摩大学学习。曾在联合国工作的王英来看望他,他送王英一幅书法作品及周用金艺术折页。一次聚会,王英与华盛顿市长威廉姆斯坐在一起,这位黑人市长看着王英手上的《周用金书法作品集》,两眼发亮,一付羡慕嫉妒的样子,他也喜欢上了书法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他托王英向周用金求获墨宝。周用金觉得这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好机会,不仅写了字,而且还在华盛顿请人装裱好。当威廉姆斯接过周用金送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书作时,高兴得不断耸动双肩呼喊着“great!”。
罗杰是美国少数族裔企业家会长,他与史迪文斯聚会时,拿出一本《周用金书法作品集》一半分享一半炫耀。史迪文斯拿过罗杰手上的书反复欣赏,举起大拇指好奇地说:“中国书法!”当史迪文斯得知周用金仍在华盛顿时,他向罗杰表示想得到周用金的作品。赴美之前,常德市市委书记、市长要周用金在美国组织一次招商会。周用金抓住时机,不仅向美国最高层人士传播中华文化,而且向史迪文斯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他要借国会山莊会议厅举办招商会的答谢酒会;二是议长先生要出席招商会;三是作品要在招商会结束时赠送。周用金的这些要求史迪文斯几乎是毫无思考的全都表示OK。
周用金好高兴。然而,周用金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惹祸了。当他到中国驻美使馆去借国旗时,受到使馆的严肃批评:”我们平时都难请动议长,这么大的事,你咋不事先报告使馆?”周用金只好方面检讨:”地方小吏,不懂外交规矩。
常德市政府在美国的这次招商会隆重热烈,非常成功。美国政界、商界、学界一共几百人参加。招商会结束时,也就有了这一段文字开头的一幕。
后来有人调侃他,你把东半球湘江的水洒到了西半球的国会山。
铁画银钩写人生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用金[之六]
文/吴贤雕
誓以心血传薪火
周用金把自己的后半生,期许给了中国书法的传承事业。
突然有一天,他的腰部疼得让他直冒冷汗,不能站立。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医生说这是长期伏案工作所致,要他多休息。这可急坏了他,但他并没向病魔屈服,他积极服药,腰部还打了一个箍,依然坚持书法创作和《中国书法大词典》的编撰工作。
而他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撒播的春风化雨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事儿还要从他与沈鹏先生的一次交谈说起。那时他在常德市委副书记任上,闲暇练字,他把每一个字的好几种行草从古人字帖里挑选后临写,当他把这些习作送给沈鹏先生指导时,沈鹏先生非常感动,并说看见过习字认真的人,但没看见你这认真的。你最好把这字编成书法字典,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是的,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可而今不少人几乎连汉字都不会写了。他应该站出来,挑起一副担子。
沈鹏先生的夸赞和鼓励,指点与希望,还有他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让周用金在胸怀里扬起一张风帆。
他就任省文化厅副厅长,后任厅长。尽管政务繁忙,但仍把沈鹏的嘱托记在心中,创作不缀。
他在湖南大学讲座时,曾要一个学生在一本《中国书法大字典》中查找湖南大学的“学”字,几个学生十分钟都没能找到。因为以前出版的书法字典都是按《康熙字典》的规则排序的,查阅极不方便。他决心创作编撰一本实用、简便而又全部是他自己写出来的行草书法字典。他按《新华字典》音序列出四千个常用汉字,每字书写五种不同风格的行草字,这五个字要从历代碑帖中精选,然后临摹创作。每次握起三寸寸羊毫,他的眼前就似乎出现先贤们充满希望的目光注视着他,他就感到了小小笔杆掂不起的重量,心中升起一种敬畏,进入顶礼膜拜的状态。每字至少临摹创作至少二十个,再从中精选五个。有时他把字挂在墙上自己反复端详,有时还请家人朋友点评,直到满意为止。
三年时间,八万个字呀!结稿之前他把在常德时写的那些字全部报废,一律重写。那时,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写到八点去上班。下班后随即进入创作状态。有时,他写到忘形,自己看着手表上的指针指着一点,竟不知是下午一点还是凌晨一点?是否吃过晚饭?后来他买了几箱方便面放在那里,饿了就勉强充饥。
这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大十六开本,八厘米厚的《周用金行草字汇》,由中国书画界最高出版机构荣宝斋出版了,而且再版了三次,社会上评价很高,很受欢迎。这可是几千年来第一个活着的人由自己亲手书写的第一部书法字典呀。有一个场面很能说明这部书法字典的价值。有道是“人字俱老”。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第一次看到《周用金行草字汇》的字,以为作者是一位民国遗老。
二零一四年一月三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议室,各省出版局长汇报工作,每人七分钟。湖南省出版局长周用金刚开了个头,主持会议的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就插话:“用金同志请停一下”。
周用金调侃道:“停一下可以,但不能算我的七分钟时间。”
蒋建国说:“前不久我们采购了很多学习书法的书籍送给长春同志,长春同志昨天给我电话,说这些书他都看过了,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周用金行草字汇》,家宝总理也很喜欢,我送给他了,请你们再弄几本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