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拥有庞大的买家群体和市场信息资源!我们始终秉承:依法经营、求真务实、客户至上的基本原则!为海内外各收藏品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有保障的交易平台!
如有合作意向!欢迎您前来我公司考察洽谈!愿您通过与我们公司的合作、会展拍卖将会给你带来最好、最大的经济收益!预祝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
我公司长年面向全球征集高端艺术收藏精品上大型内陆拍、香港拍!具体征集如下:
1瓷器l类:中国各代官窑及民窑瓷器艺术精品!尤以五大名窑、官窑瓷器为佳!
2玉器类: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黄、鸡血石、A级翡翠为上.要求玉质好、雕工精!
3杂项类:竹木牙雕、文房四宝、古家具、金银器、青铜器等!
4书画类:国内外历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作品、古书籍等!
杜滋龄1941年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美术,有良好的天赋。全靠孜孜不倦的自觉,进步
国画家杜滋龄(41张)
很快,被破格吸收进专业单位,并受到叶浅予大师的看重,收列门墙。[1]1958年始于天津美术出版社从事评述编辑工作,1979年至1981年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从师于叶浅予、吴国亭、李震坚先生。1981年到1996年先后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96年调入南开大学任东艺系主任、教授,从事美术教学工作。[2]
从1984年先后出版了《杜滋龄写生作品选》《速写基础训练》《杜滋龄画集》等多本专著、画集,多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参展,几度获国家奖励,先后出访巴基斯坦、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等进行艺术交流,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委员,中国画季刊《迎春花》
苗族老妇人-永和在线供图
主编,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擅人物,兼及山水、花鸟,所作笔墨秀雅,富传统技法之意蕴,造型准确生动,无认是古代人物或现代题材,均能自出新意。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3]
杜滋龄的人物画融合了南北人物画的优长,既有北方的凝重厚实,气息相当博大,同时也学到浙派人物画风的灵动潇洒、墨润华滋。他的画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传神。他笔下人物突出在面部刻画,尤其注意眼神,做到精雕细刻,十分生动。在墨色的控制上特别注意画面大块面墨白灰的分布,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笔法流畅、潇洒自然;艺术语言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的笔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运笔清劲洒脱,追求墨韵的灵动与润泽,不作抽、涩、怪、险之笔,并大胆借鉴黄宾虹在山水画中“雨淋墙头月移壁”的干而润、润而见骨的画法以及“墨、密、厚、重”的浑厚华滋的画风。在用色方面,他偏爱黑白,善于布白,作品中有意减弱飘忽跳跃的色块,加强黑白对比及韵律,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交融成趣而又各自
杜滋龄作品(通翰斋)[4]
分明,将水墨画的灵性和精要发挥得淋漓尽致。[5]
2艺术之路
1941年生于天津。
1958年始于天津美术出版社从事评述编辑工作。赴欧洲的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诸
杜滋龄作品[6]
国访问。获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国际青少年读物插图优秀奖。
1963年、1958年获二届全国连环画奖,四次获天津鲁迅文艺奖、金奖、优秀作品奖。
1979年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从师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1981-1996年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6]
1987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访问巴基斯坦。二次获日中水墨画大展优秀作品奖。
1989年赴日本国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参加中国出版代表团第二次访问日本。
1993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个人展览并讲学。
1994年赴俄罗斯访问并艺术交流。[6]
1996年调入南开大学任东艺系主任、教授,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1998年再赴欧洲的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诸国进行文化艺术考察。
2000年赴埃及、土耳其、希腊、以色列诸国文化艺术考察。
2021年为中央文化部制作大型56个民族艺术展。[6]
3主要作品代表作品
《帕米尔初雪》
杜滋龄绘画作品(15张)
《帕米尔之秋》
《古老的歌》
《大漠行》
《塞纳河之秋》
《中东风情》
《山民》
《舞蛇》
《卡拉奇妇女》等著作出版
《杜滋龄画集》
《当代中国画家——杜滋龄》
《杜滋龄画选》
《杜滋龄写生作品选》
《杜滋龄画集》
杜滋龄速写集[7]
《中国画小品画技法与欣赏》
《速写基础训练》
《速写技法》
《中国画名家系列——杜滋龄集》
《名家讲座——速写》
《近现代名家系列——杜滋龄画集》等
4艺术风格
在当代中国画领域,杜滋龄是一位风格独特、成绩斐然的画家。他的写意人物画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要义,其作品兼具南北技法之长,又能熔铸成一家笔法,在结合写生的基础上,形成了浑厚华滋、畅快洒脱的风格。他多年来醉心于西域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刻画了这块神奇土地的人物风情和自然风貌,其孜孜不倦的精神受到画界赞许。此次入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展”,杜滋龄的《雪域藏女》、 《高原风》等作品得到了京津两地美术评论家的一致肯定。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用笔较之以前更加浑厚自如了,并且在厚重中见精细。这正是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表现形式和长久的生活积淀带来的结果。杜滋龄被誉为当代“边塞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之所以长时间“咬”住这一题材不放,源于心灵深处对雪域世界的钟爱。他告诉记者,这块土地地域辽阔,人民朴实,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带给他创作的冲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曾多次到西部边陲体验生活。高原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难以忍受;和藏犬“搏斗”的离奇经历至今想起来仍惊险无比,但这些困难换来的却是一
杜滋龄作品[7]
幅幅笔精墨妙的作品。
作为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家,杜滋龄青年时期在人物速写方面下过苦功,勤奋加天分,进步很快,得到当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郭钧的赏识,力荐给叶浅予先生,拜师学艺,为美术界传为佳话。这对于他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深刻的影响。掌握高度熟练的速写技巧,对画家至关重要,它是造型基本功的基础之一,它使画家的眼睛观察之敏锐和手上表现的迅捷准确,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训练了画家的形象记忆力,并达到艺术创作时的鲜明生动性。在老一辈艺术家,叶浅予、黄胄诸先生是最好的楷模。在当代名家中受益于此的大有人在,而杜滋龄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杜滋龄工作室坚持“以形写神,涉猎中外,贴近生活,多出精品”的教育方法,目的是培养人物画的写生能力、默写能力和造型能力以及人物画写意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尊重艺术规律,尊重生活感受,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创作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写意人物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的老师。“感人心者,其先乎情。”
情感的投入是创作的成功要素,“情感”推动着想象和理解,从而构成了新的意境。为此,第一学期我率领全体学员赴山西省吕梁山区深入农村、矿山及钢铁厂写生。第二学期到甘南藏区、四川大凉山彝族写生。写生中,学员们真正做到扎根生活、反映现实,以表现当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为己任,并在写生中锤炼造型结构、锤炼对人物形象的捕捉能力、锤炼笔墨的基本功。通过大量的写生,真切地了解基层百姓的淳朴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回大量的创作素材。
杜滋龄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中国人物画创作,不能单一地只练习中国人物画所包括的技法,还得从花鸟画、山水画技法中汲取中国画笔墨的营养。把花鸟画的勾勒、点染、泼墨法以及山水画中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笔法及墨法中的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等都吸收到人物画中,此外,还要强调书法的练习。以丰富人物画技法的多样性,做到在笔墨中求变化,在单纯中求丰富,在深入严谨中求整体的笔墨流畅,从平淡中求微妙含蓄,在柔和中求典雅秀美。基于生活,把生活升华为艺术,让生活因艺术而丰富美好,艺术因生活而博大厚重。
杜滋龄早年曾师从叶浅予等人物画大家,他的早期创作以插图和连环画为主。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系统研习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他以扎实的造型工夫为基础,
杜滋龄作品[7]
在继承传统民族艺术精神的同时,融西法的技巧于笔墨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杜滋龄虽然走的是写实的道路,但在笔墨上却没有拘泥于原生态的人物风情和自然风貌,他追求一种厚重之美。在此次“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展”中,他的《高原风》便采用了积墨的画法来画人物的服饰,层层加重的墨色和刚健的线条在表现衣纹的质感上相当到位。他说:“传统的写意人物画讲求逸笔草草,用这样的笔墨方式来处理现代题材的作品有时并不理想。我把山水画的积墨用到人物画中,这样可以加强笔墨的厚度。而笔墨的厚重正是衡量艺术深度的标准之一。”
除了自己钟情的雪域题材外,杜滋龄这几年仍没有放下画插图的“行当”。他认为,画插图是一件必须下工夫的事。用水墨来表现人物,必须要对人物所处的时代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要熟悉原作。
5创作方法
杜滋龄先生的创作继承了叶浅予先生以速写入画的创作方法,笔墨注重率真潇洒,淋漓生动,每于疾笔迅行、经意不经意间,让笔墨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或枯中有润,或润中有干,浓淡变化,尽其自然。除了在一般处追求笔墨的变化外,杜滋龄先生还特别着意于人物眼睛的描写。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是他的心灵的窗户,画家对眼睛描写的如何,常常关乎他对对象之神传达得如何。
如《卡拉奇妇女》一画在对画面主人公眼睛的处理上,就是特别讲究的,他不仅精细地抓住了牟子的神情,而且,在笔墨上,也利用三波九染。调动了杜滋龄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
杜滋龄作为叶浅予的弟子在速写上下的工夫是很深的,而且对他后来水墨人物画风格的形成有更深刻的影响。掌握高度熟练的速写技巧至关重要,它是造型基本功之一。就技巧方面讲,它使画家的眼睛观察之敏锐和手上工夫的迅捷准确相得益彰,训练了视觉记忆力。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速写—项,但由于素描等“长期作业”占主要位置,速写成了辅科或课外作业,勤奋与手懒的学生速写水准相差很多但都能毕业。从深层次考虑,对于中国画专业,速写与素描的概念是很不同的。先说素描这种传自西方的技法形式,画素描其实是为画油画做的基本功,基本原则是准确再现,观察与表现都讲究“体”和“面”,即使有“线”,也解释为“面与面之间的交界”或“体与空间的视界”;而速写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相近,简单说一是传神,二是简约,三是线条美、节律美。
杜滋龄1979年进入浙美深造是他一生最决定性的一步。浙美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在李震坚教授的指导下,以水墨画了半年人体,既扎实地研究了关键的结构、解剖等问题,也把造型与笔墨实践结合问题提到一个新高度。两年的学习是开放的,广泛地吸取了古今中外的营养。从浙美出来之后,杜滋龄最得益的是不断地到全国各地写生,尤其是多次的西北之行,去新疆、去西藏,开阔了心胸视野,更加深了人生阅历理解。这对于一个画家精神的而不仅只是技艺方面的腾飞是绝对重要的。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杜滋龄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山寨乡村。同时,他在大量的写生过程中,深入研究传统绘画中的经验,在生活中去认识前人总结的规律。写生的目的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所以,他的人物画首先忠实于对象,严肃地对待对象。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进到艺术的境地,而不是停留在忠实地传达和复制生活的话,就必须在创作中投入思想情感与艺术构思。主观上情感的参与和意境的深化是艺术的灵魂之所在。
杜滋龄作品[7]
杜滋龄由于是从生活中的人物开始走入艺术世界,因而便自然地专注于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求索。在他所有的写生创作的艺术构思中,伴随着笔墨的表现,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充满创作激情的,是那些显示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那被阳光或风雪映出的每道轮廓线,被笑容挤出的每道皱纹,以及被描绘者内在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性格特征,都使他激动而奋力地追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