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近年来随着银锭市场的复苏,特别是在港澳台,明清银锭屡拍高价,所以至大明元宝真品实数稀少。 那时,商人们以银量富,有银百万两称大贾;几十、几万两称中贾;千百两的则为小贾。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爱好贮银的皇帝;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百万两计(6)。因此,“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银质大明元宝,宝银的两端呈圆孤形并向上隆起,高翘如船状,整个银锭呈马蹄形,其面有三行楷书铭文:左为“丁丑年造”,右为“四十八两”,中间是四个楷书大字“大明元宝”,“宝”字中部写法从二“王”,均是阳文。经实测,这枚银锭形制比较标准,造型统一,元宝正面通长107MM,厚度60MM,上下端等宽55MM,阔腰处宽63MM,底面通长61MM,上下端等宽38MM,腰宽43MM。表面凹陷,锭面隐约可见浇铸冷却后形成的水波纹,底坐略有凸凹呈蜂窝状,重量达1500克。
辨别银锭真假的方法
1.银锭赝品包括在假银锭中掺铅锡,或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还有的用新白银铸老银锭。
2.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元宝”有明显突起,符合老百姓对银锭的认识。但事实上历代银锭中间都无突起,反是下凹,是因为方便其叠放和保存。
3.小银锭可能会没有蜂窝,而五十两的大银锭肯定会有明显的蜂窝。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形成的气孔一般口大洞小,深浅不一。
4.由于近几年造假者也在假银锭上伪造气孔,因此鉴定者一般还要观察气孔内部是否被自然氧化,有做旧的痕迹。由此也可判断银锭的年代。
5.一般银锭中间的文字是 阳文 ( 即凸起的文字 )而不是阴文(即下凹文字)。
近年来,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艺术品拍卖邮币专场上,金银藏品中的又一个“黑马”品种古代银锭脱颖而出,受到了投资收藏者的热烈追捧,成交价格迭创新高。银锭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锭为主。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的银锭一般则铸有私银钱号名等。在收藏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