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据悉,宋代传世哥窑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2021年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21年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
不过,有精明头脑的陶瓷爱好者早将目光聚焦到当代哥窑的收藏上,2021年省珍品馆举办首场龙泉青瓷展,当时还是省级大师的夏侯文,其售价在2000元-5000元的哥窑作品被众藏友一揽而空,6年后,该作品的价格已经增值十倍。
如何鉴定
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几个方面去进行鉴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流落到民间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因此,在收藏哥窑瓷上,千万要克服侥幸的拣漏思想,因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场几乎可以说是无漏可拣的。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
瓷两面上釉,一般都要上三到四道釉,因此瓷釉较厚,瓷釉的厚度常常要超过胎壁。由于胎釉的胀缩系数不一,釉面就产生开片,这是人工有意为之的结果。哥瓷釉面的开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因窑内作用加上人工染色,形成深色的大纹线中有褐黄色的小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又叫“文武片”。这是哥瓷区别于其他窑的一个重要特征。
鉴识哥瓷从釉面方面主要要看3点:一、釉质细腻,有玉质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龙泉哥窑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一种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称酥油光,这种光色是仿品所无法达到的。真品器物敲之无悦耳的金石声,而是似破碎的“卟卟”声。二、器身上多有缩釉之处,底部尤甚。因缩釉而留下的棕眼状如螃蟹爬过一般,俗称“蟹爪纹”。三、由于施釉厚,道数多,难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烧成后易产生窑变现象。以上3点,在鉴识哥瓷时,须重点察看,仔细辨别。
哥窑瓷装饰比较简单,一般没有纹饰,少数器物出现鱼耳和贯耳的装饰。造型大多仿照古代青铜器。有少量创新品种,也符合宋代制瓷的造型特征。一般器形较小,未见大器,因此,若遇大器,须谨慎。
宋代哥窑鉴定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