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阶级的侈糜之风,充分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
当时,五彩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
万历以后,五彩器渐趋衰败,至明末,昔日济济葳蕤之态已不复在。
万历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普通地采用镂孔手法,正面龙纹及纹饰也较嘉靖时运用得更加广泛,面凤纹的颈部,则时常绘出细密的毛发(隆庆时实已肇始其端,见隆庆青花三凤朝阳盘);此外,还开始将盆景、花篮、盘花等作为主题纹饰。
在制作工艺上,万历官窑小件器物比较注重质量,精雕细作;而一般大器却制作草率,显得粗笨。
其间的青花器物,早、中期仍为浓深的回青色,至晚期限,则多呈灰暗色调。
另一突出特点为,普遍采用淡描手法来进行青花器的纹饰描绘/所仿先朝资器的品种数量大增,有的民窑器甚至随意书写宣德或成化年款。
自万历中期始,中国与南洋和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以搜集中国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巨增。
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荷兰商人开始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习惯。
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除传统的花鸟、瑞兽及人物图案外,还常见西方国家的族微、外国文字、罗盘、经书、喷水图及西洋风景画;边饰间隔开光,内绘枝花或硕果。
造型有军持壶、花口盘、碗及镂雕器物等。
万历晚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国市场上丰厚利润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大量摹仿被称之为“芙蓉手”的中国青花瓷器,其造型、胎釉虽近似景德镇瓷,但纹饰构图及运笔却显呆板,具有日本绘画风格。
同时期内,欧洲、荷兰与葡萄牙等各国也在进行仿制。
荷兰的陶器匠师们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中国购得白色釉料及青花颜料,用来仿烧中国青花器皿,并获得成功;但其胎质并非为瓷而属精陶,釉面虽也呈青白色却显乳浊而不透亮。
二、造型特征 万历时器型最多样,几乎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最常见的是各式瓷盒与文具类(如五龙笔山、砚、镇纸、印盒、笔搁、笔管等)以及五彩和青花的各种折沿盆与器座。
新出现的造型的壁瓶、筒瓶、蟋蟀罐、棋子罐及外销的各种大盘、食具等。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器身最高的可达60厘米左右。
有青花与斗釉器等品种。
纹饰常绘各类人物、莲辨、缠枝莲、云龙等。
万历时期 (1573---1620年) 一、万历时期瓷器的概况 万历是明代十六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位的四十八年,处于晚明衰弱阶段。
此时,王公贵族奢侈极欲,对百姓压榨愈甚。
万历皇帝更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为自已营造定陵,加之连年的兵变及灾荒,更使帑藏空虚,民生困苦,生产低落。
这种社会状况,也影响到瓷器制造。
据文献记载:“万历七年江西大饥,,灾情严重:万历十一年,景德镇地方官上报灾情,请求减烧瓷器,但未能获准;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们的反抗。
统治阶级的侈糜之风,充分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
当时,五彩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
万历以后,五彩器渐趋衰败,至明末,昔日济济葳蕤之态已不复在。
万历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普通地采用镂孔手法,正面龙纹及纹饰也较嘉靖时运用得更加广泛,面凤纹的颈部,则时常绘出细密的毛发(隆庆时实已肇始其端,见隆庆青花三凤朝阳盘);此外,还开始将盆景、花篮、盘花等作为主题纹饰。
在制作工艺上,万历官窑小件器物比较注重质量,精雕细作;而一般大器却制作草率,显得粗笨。
其间的青花器物,早、中期仍为浓深的回青色,至晚期限,则多呈灰暗色调。
另一突出特点为,普遍采用淡描手法来进行青花器的纹饰描绘/所仿先朝资器的品种数量大增,有的民窑器甚至随意书写宣德或成化年款。
自万历中期始,中国与南洋和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以搜集中国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巨增。
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荷兰商人开始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习惯。
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除传统的花鸟、瑞兽及人物图案外,还常见西方国家的族微、外国文字、罗盘、经书、喷水图及西洋风景画;边饰间隔开光,内绘枝花或硕果。
造型有军持壶、花口盘、碗及镂雕器物等。
万历晚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国市场上丰厚利润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大量摹仿被称之为“芙蓉手”的中国青花瓷器,其造型、胎釉虽近似景德镇瓷,但纹饰构图及运笔却显呆板,具有日本绘画风格。
同时期内,欧洲、荷兰与葡萄牙等各国也在进行仿制。
荷兰的陶器匠师们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中国购得白色釉料及青花颜料,用来仿烧中国青花器皿,并获得成功;但其胎质并非为瓷而属精陶,釉面虽也呈青白色却显乳浊而不透亮。
二、造型特征 万历时器型最多样,几乎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最常见的是各式瓷盒与文具类(如五龙笔山、砚、镇纸、印盒、笔搁、笔管等)以及五彩和青花的各种折沿盆与器座。
新出现的造型的壁瓶、筒瓶、蟋蟀罐、棋子罐及外销的各种大盘、食具等。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器身最高的可达60厘米左右。
有青花与斗釉器等品种。
纹饰常绘各类人物、莲辨、缠枝莲、云龙等。
蒜头瓶-----蒜头形直口较嘉靖时开始阔,长颈较粗,圆腹、圈足。
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
纹饰多绘龙凤、鸳鸯荷莲。
花卉单虫、缨络等。
葫芦瓶-----造型有圆形、瓜棱形或小口细长颈式,也有的器型较嘉靖时粗短。
品种有青花和五彩等。
纹饰多绘人物、八仙、缠枝莲、花鸟、狮子牡丹等。
筒瓶-----为万历时首创的新造型之一,并一直沿袭至清代康熙年间,风行一时。
器呈直口,溜肩、腹至足为长筒形。
器身以青花绘较为细致的山水人物为饰,青花色泽稳定或晕散。
广东省博物馆有此类藏品。
镂孔洗瓶-----故宫博物馆藏有万历五彩镂孔云凤纹洗口瓶,洗口、长颈、圆腹、圈足、颈间塑有兽首衔活耳装饰。
所绘凤纹、云头和锦地纹均为镂孔透雕。
壁瓶-----器型多样,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
见有青花、五彩及蓝釉品种。
所绘图案的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叶、雉鸡牡丹等。
青花云龙壁瓶上常的仰覆荷叶托长方牌形的万历官窑年款,颇为新颖。
军持-----为嘉靖、万历时所外销瓷品种,广见于南洋与欧洲各国。
其造型繁杂多变,并有高矮与大小之分;有青花、青花加彩、红绿彩、五彩及加金彩等品种;工艺有粗有细;还见有署纪年款的。
花觚-----有圆形、四方、四方撇口、方腹折角、六方和出戟等式样,最高可至74厘米,大器造型多不规整。
有青花和五彩品种。
纹饰多绘花鸟、花篮、云龙、龙穿花及人物等,笔划粗率、构图繁密。
蟋蟀罐-----有圆、方、扇面、梅花、瓜棱、葵辨等式样。
绘有人物、花卉、龙凤、团龙等纹饰。
品种有青花和五彩器。
罐-----器型多样,有圆、扁、瓜棱、大口、小口多种,并有大小高矮等不同规格,继永乐之后复现耳系装饰。
品种有青花器和五彩器。
绘有花鸟、云鹤、 香炉-----有扁形、筒形、瓜棱形、莲辨形。
双兽耳形、朝冠耳形等式样。
见有青花、哥釉青花、五彩、三彩、酱釉、蓝釉等品种。
所绘图案有八仙、高士、龙纹、凤纹、花鸟、荷莲鱼藻等。
缸-----器型较大,多见五彩器和青花器。
绘有婴戏、龙凤、海水云龙、龙穿花、凤穿花、鱼藻荷莲、鸳鸯卧莲等纹饰。
折沿盘-----造型有圆形、八方形、葵辨口形(同于隆庆器)、梅花形等多为青花和五彩器,绘有龙凤、八仙饮酒、老子骑牛等纹饰。
盒-----器型多种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形、长方倭角和长方带格式、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天盖地式以及镂空器物等。
其传世品完整器少,盖多散失。
见有青花和五彩品种。
纹饰以龙凤纹饰为主,也有花卉、草虫、钱纹锦地以及镂雕装饰。
高足杯-----器型大致为两类,除特意仿宣德青花器外,尚有胎薄体轻,纹饰纤细的淡描青花器。
足彩多为平底高足或浅圈底高足。
碗-----器型与嘉靖时相似,唯器口常有小折沿,或折沿后边沿再向内收拢;腹较深;器足除较高的直形圈足与里矮外高的平面斜削圈足外,还有卧足。
盘-----器型与嘉靖时人体相仿,但此时的盘类,器口较厚,塌底严重(有的平放时底面甚至可以旋转);浅盘圈足较前开阔。
盘类造型,于万历时始见攒盘。
外销人盘-----多为宽板沿品,器壁浅坦,胎体较薄,并成为万历至康熙时期外销瓷盘的传统造型,万历青花人物类因广见于西方各国,故常被认为是外销瓷的典型;其实,这类人盘并非仅用于外销,本世纪三十年代曾大量积聚于北京古玩市场,近年于江西省广昌地区万历三十年(1600年)前后墓葬中也有相当数量出土.这说明,在明代万历当时,瓷器产品的外销与内售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 树木寿字、百鹿、云蝠、雉鸡牡丹等纹饰。
文具类-----此时造型丰富,有五龙笔山, 笔船、笔洗、笔插、砚、水盛、颜色碟、小印盒等。
品种多为青花和五彩器,甚至有的瓷笔涂漆画彩,仿作成漆器,纹饰有人物、花鸟、草虫、龙凤纹等。
雕塑类-----多为人物,如吹螺人、布袋僧。
八仙人,寿星、真武、观音、仕女、文昌、坐佛、童子等。
有青花与五彩品种。
有的青花人物塑像还见缝插针加绘红、黄、绿彩,以适应彼时流行的嗜好浓艳彩的风尚。
三、图案纹饰特征 万历时期,瓷器是最为突出的装饰是镂孔与雕塑,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
镂雕器中常见瓶、盒之类,镂雕手法大多粗率、无细腻感。
雕塑工艺则多用于人物形象,与嘉靖时同样带有道教色彩和吉祥内容,如八仙、寿星、真武人帝、观音、布袋僧等。
工艺装饰中,除用刻、划、镂孔、雕塑外,还喜用前朝己有的开光图案。
这种突出主题的装饰手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时,瓷器的绘画风格,表现为布局繁密,主题不明,有的器物甚至里外均饰图案。
笔法是,早期近似嘉靖、线条颇细,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则简单草率得如同儿童画一样幼稚。
此外,万历晚期,还开创了青花淡描、钱线描及勾勒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这一时期,常见的图案为龙凤、蟠螭、折枝灵枝及钱纹。
其中龙纹呆滞无力,气魄不足人物和兽类的体形都比例不当,常常失真;人物画多富于道教色彩,如张天师斩五毒等;那些用各种锦文为在的图案,画画往往过于繁密,纷纭杂杳。
值提注意的是,此时纹饰寓有嘉靖更多有福、禄、寿内容,如树木“福”字、“寿”字、寿山福海、百鹿、百鹤、云里百蝠等。
以后清代各朝普遍饰用的这类图案(如乾隆时的粉彩百鹿图。
五蝠捧寿等),盖源于此。
以青花渲染白筋的白色、淡水点染的葡萄及铁线勾描出的人物等,也是此时流行的新创画面。
此外,民窑器物中,继嘉靖之后,也有一些放牧、捕鱼、秋收之类描绘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有生活气息。
常见图案纹饰: 双龙、云龙、穿花云龙、穿花行龙、穿花团龙、龙托“水”字、龙舟、龙凤、云凤、双凤、狮球、狮子牡丹、麒麟、蟠螭、海兽、百鹿、百鹊、仙鹤、松鹤、竹鹊、鸳鸯荷莲、雉鸡牡丹、桃树花鸟、云里百蝠、荷塘芦雁、花草虫蝶、垂枝花鸟、花鸟、雄鸡、鱼藻、蜂蝶、三鱼、秋虫、花卉、荷莲、团花、朵梅、花叶、三果、葫芦、葡萄、白菜、花篮、盆花、石榴花、秋葵花、松竹梅、月影梅、缨络莲花、牡丹盆景、垂枝牡丹、洞石花卉、灵枝、缠枝莲、缠枝葫芦、缠枝莲托梵文、折枝莲八宝、折枝花卉、八宝、阴气八宝、八卦、云肩、云头、长条莲辨、钱纹、灯笼、树木“福”“寿”字、吉祥词句(大吉、全寿、天下太平等)、行楷书体诗句、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松下老人、八仙庆寿、醉八仙、五谷丰登、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张天师斩五毒(五毒为蛇、蜈蚣、蜥蜴、蟾蜍、蝎子)、寿星、三国故事(关公赞貂婵、关公审貂婵、夜读春秋等)对弈、仕女、婴戏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前朝纯正的色泽的基调与嘉靖、隆庆时一致,也是蓝中泛紫,但像隆庆时那么浓艳深重的色调则逐渐少见。
万历青花呈现的色调,与中晚期有明显区别,大致可分为早期;深重艳丽,蓝中泛紫、典型器有梅瓶、缸、罐等;中期;蓝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如胎体单薄,稍欠规整的盘、碗类;及至万历未期,出现更加浅淡的色调,并延续到天启时期,如淡描青花的婴戏碗、盘。
所绘人物形象都较小。
还有一些奇特的青花器,如深壁花口大碗。
折沿花口大盘与军持等器型,多属当时的外销瓷。
采用连续开光和镂孔工艺,颇的异国情调;另有万历官窑镂孔凸雕青花开光八仙人物纹碗等,亦很新颖。
釉里红-----署万历年款的红釉器,至今尚未见到。
但万历官窑釉里红或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十分悦目。
而以青花相衬的一类官窑器物,釉里红色调却不艳丽。
如莲辨式洗,莲辨上所绘的釉里红,浅淡如粉红色又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闹学图”碗,其青花色调浓艳,釉里红却为铁红色。
民窑中,这类青花釉里红器物,也时有所见。
尽管所见釉里红器物不多,却证明铜红釉品种在万历时确有烧制。
旧有文献所记载的红釉失传之说,看来未必恰当。
哥釉青花-----常见的万历哥釉青花器(瓶、樽、罐、缸、薰、洗、炉等),究竟是江西省的景德镇窑或吉州窑所烧,还是广东省潮洲窑所烧,目前尚无定论,这类器物,大多胎体粗糙厚重,衔接痕明显,底足处理多不规整,釉面闪米黄色或黄色,开片的纹路并非常见的黑色,而是粉红色,青花色调为蓝是泛黑或发灰的回青色。
常见用白花、赭花堆出简单图案的装饰,如松鹿、花蝶、蟠螭生平。
堆出的白花、赭花开片不明显.器底除署本朝年款外,还时常题有“金玉佳器”、“万历年制玉堂佳器”、“富贵佳器”。
“雅”、“福”等字,青花款识色重。
这一品种的器物,除大量传世品外,于墓葬出土物中也时有所见,如一九六五年江西南城县于天启四年(1624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松鹿梅瓶,一九六六年江西省南城县于崇祯元年(1628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折枝花蝶胆瓶(后者墓主于泰昌即1620年,葬于,崇祯元年)。
这两件哥釉青花器,釉面肥厚,器足处理规整,口施酱釉。
笔者认为,它们应属于同一地区所烧制的同一品种,其制作年代,应为先于天启、崇祯的前朝,即万历时期。
五彩-----万历五彩素负盛名,深受国内外的珍视,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因而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过去它曾大量地流散到国外,早己为世界各国的中国瓷器爱好者所熟悉;日本人尤其重视,视若国宝,而且件件立档,作为重要文化财富而登记在案。
万历五彩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的现象,尤以镂孔瓶、盒更为明显,由于瓷土淘炼不 精,而胎质略显粗糙,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显露,器足多斜削并留有刮痕,盘、碗底心与凹。
一般中,小件器物,则制作得很精细、规范。
(2)釉面乳白莹润,但与嘉靖、隆庆时相比己略显逊色,后期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
(3)彩的色调对比都很强烈,较嘉靖时更加浓艳凝厚,大红大绿,有华丽之感(嘉靖 时五彩器多用孔雀绿,而嘉靖时则少用)。
多用釉下青花作局部图案或勾描轮廓。
早期青花色艳,中期色调则显晦暗,未期更为浅淡。
(4)较多采用开光图案和镂孔工艺,为此时五彩器的又一特点。
(5)绘画技法幼稚,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却以繁密为重。
纹饰中以青花双线勾勒出轮廓然后填彩,其彩色常溢漫出线。
致使纹饰显得粗率模糊;所画人物形象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小,比例失调;所绘人物即不生动,也不严谨,形象欠缺气魄,仅以炽烈的色彩取胜。
万历五彩大型器物很多,但完整的较少。
如此较多见的五彩大缸与花觚类,胎体厚重,瓷土粘接不牢,接痕处常有断裂,或因冰冻而破碎。
中、小件常见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但隔盒类常祗剩下半部的隔屉与盒底,彩色好多损伤。
万历时的蒜头瓶有青花器也有五彩器,瓶上所画鸳鸯荷莲,为沿袭宣德、成化官窑彩器纹饰演变而成,易于辩认。
成化以后各朝,这种固定纹饰大体相同而微有差异;绘此类图案的盘、碗,如不仔细观察对比真伪款识,往往不易辨别其时代。
因万历五彩重见于世,同样也被国内外做假者所青眯,笔者过去见过许多仿品,所用彩料多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旧颜料,所绘人物等图案纹饰的风格也和万历一样,潦草不规,从形态、甚至器型也照搬旧品,对这些器物应特别注意,可从款识和时代特征方面去区分真伪。
过去日本人所仿万历五彩器水平较高,其胎釉、青花色调、彩绘、款识都很精细,但因与景德镇烧造温度不同,胎体玲珑,胎质瓷化程度高,玻璃质强,迎光透视胎体透亮,具有不可掩饰的日本工艺风格,其所仿万历五彩小品,如小盒、小盒及碗之类,多被带来中国配制古色古香的锦盒,盛装之后再运回日本,鱼目混珠充作古玩兜售,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上当受骗。
更有诡谲者,故意在器盖或口边沿做好残缺之状,稍不经心,便入彀中。
斗彩-----所见的万历斗彩器物不多,其器型及纹饰仍宗仰成化,如开光折枝花叶碗、团莲高足杯、团花碗、人物碗及方鼎等。
但所绘的青花与彩色,却都比成化斗彩的色调明显加重,显然和万历五彩器色调一脉相通。
以斗彩鸳鸯荷花碗为例,虽然外表与成化时期的器物大体相似,但青花色调却显得浓重艳丽,仍具有本时期的特征。
三彩-----万历三彩器有各种色地。
其彩均直接施于胎坯上。
以黄釉为地的黄绿紫三彩器,黄釉色重,色调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糙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同时黄釉中也多因釉质不纯而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其绿彩浅淡鲜艳;以紫色所勾描的纹饰轮廓线,加黄釉后呈色黑赭,也有于黄地紫绿彩上留以白釉龙纹的装饰。
款识中有青花款和青花上罩黄釉所致的黑色款。
常见器型有大小不等的盘、碗、炉等,后来这类器型和龙纹已成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自康熙至宣统,都有尊崇万历三彩样式而由官窑仿制的黄地紫绿龙纹盘。
万历时,另有以茄皮紫色为地,刻暗花后填以白、绿、黄色、组成龙纹、折枝花等图案的茄皮紫釉三彩碗、盘。
这类器物的茄皮釉面多不鲜亮,底部也施茄皮紫釉。
并有刻款。
此外,遗有于暗刻纹饰上仅填单一绿彩的折枝花盘。
北京地区明代定陵出土的一件万历三足鼎炉,却是以黄釉为地,塑有施茄皮紫釉的蟠螭龙,龙首盘绕成为双耳,甚为奇特。
与此造型完全一致的,还有孔雀绿低温釉,因年久而部份剥釉,这一珍品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过去,嘉靖、万历三彩器也和珐琅、琉璃器一样,多流入法国,为彼方人士所嗜好和珍藏。
金彩-----此时红、绿、赭彩器上喜加金彩纹饰,金彩与嘉靖时相同,但署款为“大明万历年制”或“万历攸同”、“富贵佳器”等。
青花紫彩-----采用斗彩工艺手法,以青花勾描部份轮廓,再填以紫彩或用紫彩描绘部份纹饰,见有万历官窑青花紫彩龙纹碗等。
青花绿彩-----以青花勾描纹饰的轮廓作局部或片断的图案,然后在勾描的纹饰中填以绿彩。
如万历官窑青花绿彩花卉碗。
青花红彩-----万历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色调多为青金蓝色,红彩亦有深浅之分。
纹饰中,有青花海水、红彩龙纹;亦的与此相反的红彩海水、青花龙纹,釉面均呈亮青色。
器型有杯、碗、盘、高足碗与大碗、大盘等,大多署有官窑款识。
红地青花-----此品种也称“青花加红”。
其装饰方法为:以繁密的青花纹饰为主,特意在空白地上填涂红彩(个别也填以绿彩)。
与青花红彩之区划,在于红地青花是以青花纹饰作主题的,纹饰有云龙、狮子、牡丹等,画意都很草率。
万历晚期青花色调为青灰色,涂施的红彩常见厚薄不匀的现象,常见的琢器有葫芦瓶、壶、罐等,多无款。
而署官窑年款的的盘、碗类圆器,比较少见。
另外,还有民国时于万历青花器上后挂红彩的伪作,其红彩泛黑而艳。
据知,过去常有在宣德、正德、嘉靖与万历时的旧青花器上,后挂孔雀、瓜皮绿及红彩釉的伪作,有的后挂釉器因久售不出,又将彩釉脱去,恢复原来面目。
越是名贵的品种,越是稀有的年款,古董商人越要想方设法的去伪作。
青花地白花-----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纺饰,多绘麒麟、牡丹纹,见有香炉与盘、碗类。
其草率的画意,生硬的线条,为明晚期瓷画的通病。
蓝釉白花-----是继承宣德瓷的品种,如这时制作的蓝釉白花鱼藻纹盘,就近似宣德的同类器,但釉面明亮色泽却逊于宣德的宝石蓝,而泛深灰色,器型的蒜头瓶、梅瓶、胆瓶、罐、香炉及盘等,其中的香炉最常见,其炉型为收口式三足,胎体衔接痕明显,器里为白釉式青白釉,器外腹灰蓝釉面凸起的白云装饰,与上述哥釉青花白花工艺相同,器底常署“玉堂佳器”或“大明万历年制”款。
酱釉青花-----酱釉青花面较肥厚,有的很光亮,堆起的白花纹饰,与蓝釉白花的效果一样,器型种类也与蓝釉白花大致相同;胎体比较厚重;纹饰中有龙纹、凤纹、麒麟、折枝花鸟、八卦等;底足刮削齐整,足脊带有棱。
白釉红彩-----万历红彩与嘉靖、隆庆时一样,一样的色泽鲜艳似枣皮红,浓者泛黑紫,浅淡者如珊瑚红色 黄釉五彩-----此品种为万历时所独具,仅由黄釉青花以青花纹饰为主,通体罩以黄釉,釉面不及前朝的细润,加绘的红、绿彩、浓重艳丽。
款识有青花款和暗刻款。
黄釉-----其色泽浓深,釉面肥厚。
此时并存两种施釉工艺;一种是以白釉衬底覆施黄釉;另一种则是于毛胎上直接施釉,后者釉中多隐现小黑点或血丝状小点。
所见碗类,器型多不规整,碗壁与嘉靖时的相比略厚较高,有刻划纹饰的,亦有光素器,有的为白釉裹,其暗刻纹饰均同于万历白釉器,圆器口沿部多有内敛小折边。
蓝釉-----釉面光润,蓝中闪黑灰色。
盘、碗类除通体施蓝釉者外,也有刻暗花或器裹为白釉器的器型和底足特点来区分。
哥釉-----盘、碗等圆器类器型不规整,胎体较薄,釉面光亮,多开细碎片纹。
梅瓶、锥把瓶及葫芦瓶等琢器类,釉面灰白,不光亮,有圆形口、花辨形口与酱黄釉面。
底足一般为平砂底。
器身多以钱泥釉花、酱色花或青花开光为饰。
回青釉-----特点与嘉靖时一样,但此时少见。
有刻龙纹图案的盘、碗类。
个别器口施有酱青黄釉。
冬青釉-----此品种,嘉靖时色泽青绿,万历时色调浅淡,泛黄白色。
此时,三乳足香炉一类刻有松竹梅花纹,署款为“玉堂佳器”、“大明万历年制”等。
还有色调更浅淡的薄胎浅碗一类,造型不规整,款字色淡,潦草,均为万历晚期之物。
五、胎釉特征 胎体: 万历时,由于瓷上淘炼不精,制作粗糙,器物胎体大多厚重,屡见夹扁、窑裂等现象。
大件器物胎体不规整,底足为砂底。
盘、碗底足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甚至有的底塌到圈足不能著地,但万历器物并非全部粗糙,多数官窑圆器类仍精细,其修胎规整,胎体薄厚适度。
至晚期,官、民窑中仍有薄胎之作。
釉面: 早期器物釉面厚润,有玻璃质感,中期精致的器物,釉面仍很细润,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器物多为淡青色,釉质稀薄,常见漏釉现象。
六、鉴定要点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糙,胎体厚重;器身多有双形,欠规整。
2、其青花色泽、早、中期呈蓝中泛紫色,晚期灰暗晕散。
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孔、开光、暗刻等,青花纹饰开始采用淡描及涂抹手法。
此时,给画风格繁褥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
晚期画面更不考究,布局繁乱,人物形象比例不当。
4、常见大器多粗犷砂底,也有个别为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而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处理多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才有那种斜削式细砂拱壁底,如河南省一九八二年文物展览中的明万历四十五年墓出土的青花白菜纹小碗。
5、落名款自嘉靖始,渐次增多。
万历时,民窑器的绘图标记有仙鹤、灵技、兰草、如意去头之类,以后清代康熙瓷中所采用的图记,源于此。
6、国内外传世的万历瓷器中,有许多其实是历代仿品和后加彩的伪作,鉴定时要仔细观察。
清代仿品多带有本朝时代特征;对日本伪作,应从胎体、色彩及画风上区分之。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 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
“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