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从瓷器的纹饰、款识、器形、瓷器品类来鉴别明朝瓷器的特征。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嘉靖时期 (1522----1566年) 一、嘉靖时期瓷器的概况 明代传至嘉靖,国政渐渐趋腐朽衰败。
由于对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横徽暴叙,加上自然灾害的祸及,此时已是国库空虚,民力耗竭;同时史贪官横,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
明代统治至此每况愈下。
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相比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甚至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
但官窑的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只是与成化、弘治、正德时的色调和风格不同而已。
嘉靖时,瓷器制作仍以景德镇为中心。
由于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瓷器也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倾注于国外市场,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花样迅速创新。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尤其是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正德时的瓷器以多书阿拉伯文为其突出的特点,嘉靖时的瓷器纹饰则多具道教的色彩,常见器皿有大葫芦瓶(谐音“福禄”之意)及口径达80厘米的大盘,(有说是用以盛冰的冰盘)等,造型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如将各类瓷器做成八方、六方、四方、斗形和天圆地方等形状(可能与道教有关),其造型工艺的难度,远胜过那类简单的天圆地方;但造型多不规范,有夹扁、翘棱现象。
由于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有的加石青),又称之为“青金蓝”或“佛头青”,其色调如朝珠串上的青金蓝石呈现的佛头青色,蓝中泛紫,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色调,持续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万历初期色多浅淡,隆庆时色泽最佳,呈色浓艳;至万历晚期,则色调灰暗,平庸无奇。
此外,嘉靖官窑青花器中也有如成化时期的,蓝色鲜亮极富神韵。
此时,与五彩并行发展的另一类彩釉套叠工艺也很流行,如红釉黄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等,虽釉彩单调,但纹饰丰富,正反色搭配巧妙,十分醒目,显得新颖别致,以后,清代粉彩器上纷繁的色地、轧道等,就是在继承这种釉彩叠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嘉靖时,金彩也在瓷器的纹饰中得到广泛应用。
明代仿古之风,成化时首开先例,嘉靖时更有发展,此时所仿成化青花器和斗彩器非常成功,如斗彩婴戏杯,颇具形神,为明仿明的佳作。
万历时崇古之风更甚,当时成化鸡缸杯可值钱十万,价格如此昂贵并非偶然,除悠久的尚古渊源外,应当说,嘉靖时的大量仿品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造型特征: 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与前朝大相径庭。
琢器中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凸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
圆器盘、碗类口多不圆,圈足直径较万历略小,足脊较薄,圈足一般均向心倾斜,倾斜度大者可以用手指勾挂起。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长颈,硬折肩,腹直下敛或呈束腰形。
有青花或白釉品种,青花多绘老人、八仙、云鹤及缠枝莲等。
活环瓶----洗口,长颈,扁腹下垂,高足外撇,平底,颈部饰有双兽耳套活环。
品种有青花与五彩器,多以龙凤纹为饰,外口沿署“大明嘉靖年制”官窑横款,清代康熙时与民间常有仿品,其区分点为:嘉靖器釉面肥润光亮,青花色泽浓艳深沉;康熙器胎坚体重,平底露胎致密纤细,青花呈翠蓝色调,民国器釉面泛青绿色,青花色调灰暗晕散、漂浮。
玉壶春----撇口,细颈,长颈下丰。
其青花器,胎体较薄,绘有花鸟纹饰。
蒜头瓶----器型多样,蒜头形小口,长颈,扁腹,足有高矮之分与圈足中空或平底之别。
有青花、蓝釉、五彩、釉里红等品种。
其装饰或以青花、五彩绘璎珞、灵芝、云鹤、松竹梅、八仙,或堆塑出露胎火石红的蟠螭纹。
葫芦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样式,如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或多棱等。
品种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哥釉、蓝釉、白釉、黄釉及其他彩器。
纹饰多具道教色彩,如云鹤、八仙、八卦、璎珞、缠枝莲、福禄寿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寿清平”等吉祥文字。
执壶----器型多样,颈部细长,溜肩圆腹,足部高矮不等。
常见有青花、蓝釉、白釉、五彩镂空开光三彩描金、红彩描金、金彩(红、蓝、诸地)等品种。
装饰有露胎的火石红麒麟或描金的云龙、凤凰牡丹、折枝花八宝等。
腹部常凸起鸡心为饰。
梨壶----与永乐、宣德时造型相似,但型制略大。
有青花器与黄釉托红彩釉器。
罐----式样较多,大小高矮不一,大器高达71厘米。
有圆形、瓜棱、四方、四方倭角、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等,常见的有青花及各色彩釉器物,纹饰内容丰富,有团寿、鱼藻、云鹤、开光人物等。
塑像----比例适中,形象生动,潇洒。
有寿星、文昌帝君、东方朔、八仙、观音、老君与人形枕。
常以青花、三彩或五彩为饰。
缸----器型较大,高矮不等,多署边款,青花、五彩器较为多见,纹饰有云龙、穿花龙王、龙凤、婴戏、鱼藻、荷莲、缠枝莲等。
大碗----此时多见,为墩式或撇口式。
有五彩、青花等品种,绘凤穿花、海水龙、松树寿字、人物等纹饰。
爵杯----类似青铜器造型,属于祭祀器,造型高矮,大小不一,其高奘器三足直立状,小器足腿外卷.有青花、蓝釉、黄釉、白釉、五彩及黄釉描金等品种。
方斗杯----呈斗形,因制作工艺较圆器复杂,故器型多不规整,见有青花、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绿地红彩及红地描金等彩器品种。
纹饰为松竹梅、婴戏、缠枝花、松鹤等到图案。
款识多不带栏圈。
马蹄杯-----呈马蹄形,器口较成化时的外卷。
有回青、洒篮、孔雀篮、白釉等品种。
盘-----有青花、黄釉青花、孔雀绿釉、孔雀篮釉、茄皮紫釉、五彩等品种,器型多样。
其中青花和黄釉青花龙纹大盘。
最大口径可至80厘米,足内无釉,圈足内敛。
其小盘与碟,除圆口外,还有方形与菱花形口,多为浅广,并常见塌底现象。
纹饰有云龙、云鹤、松竹梅、“寿”字十八卦、道教符咒、吉祥文字、等等。
三、图案纹饰特征 嘉靖时的瓷器纹饰多用双勾轮廓线填涂,画风自然,既使图案画亦不板滞,仍显生趣。
此时的纹饰,突出地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等,是最为常见的纹饰,甚至还有以树木或花枝缠绕形成“福”字或“寿”字的图案。
由于嘉靖皇帝本人好黄老之道,此时,瓷器上也相应地有道教思想内容的图案纹饰,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云鹤,等等。
宣德时期已有的的缨络纹,嘉靖时也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五彩及珐琅花器上。
鱼藻纹在此时用得更加普遍、所画鱼体多肥大。
同时,通俗演义与传奇人物也逐渐被采纳作为纹饰的主题,如东方朔偷桃、孙悟空大闹天宫等。
以吉祥文字作瓷器装饰的,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清平”等,除为统治阶级祈福外,也有粉饰太平之意;有一些吉祥语,则作为款识而出现,富有时代特征。
嘉靖时所画龙纹,体渐细腻;仿绘宣德时的蟠螭龙纹,也远不如宣德龙那样气宇轩昂。
总之,嘉靖时期瓷器纹饰已趋富丽繁褥,笔法虽清丽,但画面缺少层次。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团龙、飞龙、荷塘龙、海水团龙、穿花龙、凤凰、凤穿花、麒麟、狮子、龙虎、狮球、八骏、三羊、四云(龙、凤、麟、龟)、蟠螭、云鹤、桃鹤、海马、异兽、海马云纹。
荷塘鸳鸯、鲤鱼、四鱼、水草鱼、鱼藻、缠枝莲、缠枝灵枝、缠枝葡萄、缠枝子午莲、缠枝莲托寿字、折枝花、折枝莲、瓜蝶、朵莲、蕉叶、忍冬纹、缨络、开光图景。
海水、云纹云头、八宝、八卦、婴戏、竹林老人、松下老人、牧牛、八仙过海、加官图、赏月图、阿拉伯文、梵文、符咒、吉祥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保长春、福、寿、百寿)等等。
四、瓷器品种特征 青花-----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
嘉靖时青花品种的典型特征是,由于采用回青料,改变了经往青花的色调,形成了浓艳泛紫的色泽。
但嘉靖一朝,烧瓷年代长,数量多,不同时期的产品有不同的特征。
其呈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青花呈黑蓝色,色调深沉而灰暗,纹饰有晕散现象,类同于正德晚期。
这种现象,主要见于嘉靖前期,在嘉靖晚期也时有出现,如嘉靖仿明初的青花罐及圹碗之类,但釉面色泽与洪武时的那种灰青不同,而是青中闪白。
(2)青花蓝色浅淡,这种色调嘉靖中期最为常见,并且不乏精细之作。
至万历时愈发浅淡,唯纹饰线条更加细密。
此类青花器,有鱼藻纹盘及婴戏盖罐,不但纹饰精细,而且胎体玲珑,釉质细润,颇有成化青花器的效果。
(3)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为嘉靖时典型的上等颜色,这是“回青”中加有“石青”的缘故,其色泽如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
釉里红-----据《大明会典,卷201》记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红。
”故历来陶瓷器中的红釉至嘉靖失传一说。
但故宫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此时的釉里红蒜头瓶,其长颈至肩处凸雕一釉里红蟠螭,器身细润肥厚光洁的白釉,与永乐甜白釉十分贴近,但器型与凸雕装饰工艺为嘉靖时所盛行的,故其创作年代应确定为后者。
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具小品中,还有几件较为独特的红釉器,如灵枝式洗、羊形笔架与山石镇纸等。
据其圆浑的造型、肥润的釉面和鲜艳又沉着的色泽等特征判断,也应为嘉靖时期的作品。
明嘉靖时景德镇仍能烧制釉里红品种。
至于文献所记载的嘉靖时以红代替红釉之说,笔者认为,此处并非指红釉失传,仅指此时与红釉并存的创新品种。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嘉靖红彩釉盘,即为此类红彩的瓷型,盘内外均施红彩釉,色呈黑紫的枣皮红,表面无光,底足内釉面也是亮青釉,圈足窄而细致。
青花釉里红-----见有绘人物山水景致的瓷扳,釉面青白肥润,青花为回青料,蓝中泛紫,所绘人物形象洒脱,鲜见的是明鲜的釉里红点出旭日,给人以画龙点睛的视觉效果。
五彩-----嘉靖五彩盛极一时,色调纯正,并以红浓绿鲜取胜,其制作之精者,可与杰出的永乐、宣德青花颉颃。
此时五彩所用彩料有红、黄、蓝、绿、紫、黑等色,有的间绘青花。
所用红彩为枣皮红,凝厚光洁;而多用孔雀绿是嘉靖五彩的突出特点。
此时於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胎体不如以前规整,釉面亦不够细润,其中红彩艳丽,多用黄彩托红,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柔美的灯红色调黄彩同蜜,绿彩为大绿、淡绿或浅孔雀绿;色彩的对比极为强烈,十分醒目。
如嘉靖五彩团龙大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荷兰海牙市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均有收藏)就属于这类五彩器,其器足底部有一圈露胎,中间施釉如脐形,并有款识写于脐内。
此时,五彩器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盘等;罐类中的方形、圆形等不同样式。
目前流散在国内外的嘉靖五彩大罐为数不少,并和仿品鱼龙混珠,如仿嘉靖五彩团龙或鱼藻纹的大罐,釉面的陈旧和光泽都不自然,显露人为作旧处理的痕迹。
饰以青花纹五彩器,因青花色调浓艳,所以更能衬托的雅致明泽,如五彩云鹤八吉祥罐、凤穿花花盆之类,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
这些用青花纹饰衬托的五彩器,都属于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嘉靖五彩瓷器所用的紫色为赭紫,其色浓艳,多涂于纹饰中的山石或树杆(青花五彩器所绘树杆则少用赭紫色)。
其图案纹饰用等尚称细致,但画意表现得不够细致,如所绘的龙纹虽貌似凶猛,却因线条很细而不显得色调色压内荏。
常见的五彩盘和罐,绘的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纹饰。
黄地五彩和黄地红龙纹饰,多见诸罐与方斗杯、盘类。
凡出土的五彩器,彩色多有被腐蚀的痕迹,如绿彩常带的氧化泛铅的“银片”或粉剂状的铁斑,表面闪烁五光十色的光泽,仅土浸年久自然形成的现象,可成为我们鉴定时的有力旁证。
其彩色受腐蚀后易脱落,因此,清洗时要特别注意。
同时应注意区分人为腐蚀充作出土的仿品。
这种仿品上的绣斑,仅酸性或碱性药剂浸泡而成的,并非自底层泛出,仅浮于表面,白蒙蒙近似日常食用之白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所仿的嘉靖五彩器,胎体都很规整,纹饰绘制也很精细,但往往失之过细,所画龙纹,卷身粗短,风貌失神,与中国龙纹形象不同。
鉴别时,应从胎体、釉面。
底足亮青釉,色彩、纹饰等方面细心揣摩判定。
斗彩-----嘉靖斗彩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又有嘉靖斗彩双耳三乳足炉,从造型到器身给的斗彩折枝花图案(其间的八卦纹饰除外)均与成化相似,施彩也很浅淡,最为突出的是仿成化的斗彩婴戏杯,其色调、画意几乎可以乱真。
但上述仿品虽仿制精致,均无成化器特有的姹紫色。
三彩-----其色调浓重而沉闷,不够鲜艳、匀净,显得古旧;胎体上多有粗线条的暗刻花装饰,其施彩或色地上给以红、绿、紫彩;或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也有留出白地作局部纹饰图案的,常见器有梅瓶、大罐及绣墩等,民国时期有以旧胎后挂彩釉的。
金彩-----此时广泛使用金彩,常见樊红地彩器及蓝釉、红彩釉、瓜绿釉、黄釉、白釉、赭釉是使用。
虽金彩线条纤细,但纹饰画意却显粗率。
所见有葫芦瓶、罐、执壶、碗等。
还有于霁蓝釉香炉镂孔的白龙纹上涂以金彩的,也有于霁蓝或黄釉爵杯等祭器上饰以金彩的,等等。
白釉孔雀蓝或孔雀绿彩-----这是用孔雀蓝或孔雀绿彩直接于白釉器上一笔涂绘出花纹日新品种(此品种纹饰中至今未见兼用其他色彩来勾勒轮廓线的)施彩虽不均匀,但色调却浓艳凝重。
白釉黄彩-----和孔雀蓝彩、孔雀绿彩一样,也是单独用黄彩来描给纹饰,黄彩浅淡、绘以龙纹,毋须用其他色彩勾勒轮廓线。
见有盘、碗类,为摹拟成化官窑之作。
白彩赭彩-----赭色发紫。
常见器有高足碗与小折沿盘,多绘山景松树、松鼠葡萄及花卉等。
白釉红黄绿紫黑孔雀绿彩-----此品种中的黑彩并不用来勾描轮廓线,而仅用以绘局部纹饰。
如嘉靖红绿彩八仙人物罐,就是仅用黑彩来描绘人物的头发、衣服和鞋等,其色泽不及清代康熙时漆黑乌亮。
黄釉绿彩------此品种器物,嘉靖时较以前多见,但黄彩不及以前匀净,且多杂质。
常见有方斗杯、盘、碗、高足碗、圆盒、罐等,刻填的绿彩纹饰,有凤穿花、龙凤、缠枝花,或八子等人物。
绿釉黄彩-----是相反于黄釉绿彩的品种。
两者器型、纹饰大体相同,绿彩深浅不一。
黄釉红彩-----俗称“黄上红”此一工艺技巧绐自宣德时期,于嘉靖彩器中多用。
通常以黄釉为地,红彩涂绘,并特意留出黄地图案构杨主题纹饰,有的刻有花纹,还有的则是红彩或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更有的于黄釉上涂红彩后用浓红色勾画轮廓。
民国时的仿品有卷唇圆腹罐和高奘罐,较之真品器型单薄而欠浑厚感,胎质白釉不闪青而泛白,并且不够肥润、明亮。
红釉黄彩-----此瓷器品种样子相反于黄釉红彩,而器型、纹饰、色彩及工艺均民于黄釉红彩品种。
此类红上黄或黄上红品种,器型有罐、碗、方杯及盘,民国时屡有仿品。
红釉绿彩-----以红彩釉为地,刻填或绘以绿彩纹饰,多见方斗杯、盘、碗与罐类,纹饰中有鱼藻、松鹤、婴戏、狮球等。
绿釉红彩-----与红釉绿彩品种相反。
见有缠枝纹葫芦瓶与方斗杯。
黄釉黄彩-----此类物品,是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弹头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的品种,又称“黄上黄”见有嘉靖官窑黄釉黄彩龙纹盘之类。
青花红彩-----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和红彩的色调基本一致,故此品种在这三朝区分不大,要以款识而定。
纹饰除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外,还有与此相反的红彩海水青花龙纹,多见于大盘、大碗或一般器物。
其红彩既与宣德的黑红浓艳色彩不同。
清代康熙时所仿此类品种,除红色较浅外,在鉴定中还要据青花色调、釉面特征来区分。
蓝釉五彩-----蓝釉色彩并不浓艳,釉厚处显黑,薄处闪灰白,惜不能衬托出五彩的浓艳效果。
但其釉面肥厚光亮,完全不同于清代的蓝釉器。
若见到此种加绘五彩的蓝釉器物,当可定为明代嘉靖或者万历时期所制作。
红釉-----此品种的釉色多不鲜艳,呈浓重的褐红色,所施文具类,造型敦厚,釉亦肥腴,风格古朴。
青花地白花-----此品种绐于元代,以青花为地,特意留出空白以作图案。
嘉靖时制作的,线条纤细不柔和,较之正德时的显得简单生硬。
常见盘、碗之类。
还有的以回青釉作地,留出白釉花纹图案(同时期还有以红、黄彩涂染的一类)。
其回青色调是透黑,并有深浅不一的旋转刷痕。
有的器物底部亦施回青釉,并覆盖青花款识。
蓝釉-----嘉靖蓝釉,其色调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釉面都很光亮。
常见有葫芦、扁瓶、罐、洗、炉、执壶与盘、碗等。
茄皮紫釉-----有深浅两色,深者紫色,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同末熟之茄皮,露淡紫色。
此类釉色多见于比较精细的盘、碗类。
冬青釉-----仅仿宋龙泉窑的品种,其青绿色调介于豆青和粉青之间。
釉面肥厚,光亮洁净,玻璃质强,见有暗刻灵芝、竹纹、云楷的直口圆腹瓶及盘、碗,多署的嘉靖官窑年款。
洒蓝釉-----此时的洒蓝釉作为低温色釉,釉面肥厚,色调晦暗、浓深。
所见器型的马蹄小杯与撇口盘,其器满施蓝釉,底暗刻楷书六字款。
清代康熙时的洒蓝釉则为高温釉,釉面光泽度较高。
………… 五、胎釉特征 胎体: 嘉靖瓷的胎质有的不及前朝,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扃;接痕明显,易脱断、掉底;底足处理粗糙,有跳刀痕与粘砂现象,露胎处火石红色浓重。
大部分琢器胎体厚重,而一般官窑的小件器的制作仍旧相当精细,胎薄体轻,瓷质坚硬细密,造型规整,底足处理亦很齐整。
由此而知,嘉靖时期瓷器胎体的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
釉面: 嘉靖瓷的釉面与胎体的情况一样,粗糙、厚薄参差不齐。
一般官窑器及民窑小件精品。
釉面都很细润,呈青白、黄白或灰白色;而那些釉面欠平,制作极其粗糙的大器类,与官窑及民窑小件精品相比,有天壤之别。
六、鉴定要点 1、嘉靖时期大件器物烧制日盛,器型多种多样,尤多见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衔接痕显露,常见绕结下坚固以至接痕断裂的现象,器里尤其明显。
3、大件器多有翘棱、夹扁、并伴随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
4、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
玲珑的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圈足。
5、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6、大器一般釉面粗糙不平,多数官窑及民窑小品则细润肥厚。
7、青花用回青色料,有时加入石灰、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亦有发浅淡的黑灰之色,釉下的青花轮廓线的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8、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9、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显得粗率,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
隆庆时期 (1567---1572年) 一、隆庆时期瓷器的概况 隆庆一朝,仅六年。
当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生产凋敞,景德镇又屡遭水患,因而瓷器生产的规模急剧收缩,其品种和数量均大量减少,但也并非如一些文献记载那样:此时无物。
从遗存的传世宝物来看,此时的青花和五彩器两类,制作技艺更加精细,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犹如鹤立鸡群,光彩夺目。
如所见的青花团龙提梁壶,五彩荷莲水禽大鱼缸、五彩凤纹六方罐及各式各式盒、洗、盘、碗等,制作都很精美,更胜嘉靖青花、五彩一筹。
二、造型特征 隆庆一朝的瓷器造型,大体同于前朝风格,古朴浑厚,多出花形器,并有较多的镂空工艺作品。
器型选例: 提梁壶-----器型浑圆,提梁式柄;柄与流上均绘缠枝叶纹;壶身缓云龙或团龙间以八宝。
钱纹;青花色泽艳丽,纹饰繁密。
此种提梁式柄为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既稳重古雅、又大方实用。
鱼缸-----器呈鼓形,高至35.6厘米。
所绘水禽荷莲细腻,青花五彩与嘉靖时的色泽一样艳丽。
其“大明隆庆年造”款,写于口沿内铡。
云龙纹瓶-----为青花器,有铭文:“隆庆元年李启十一承造漳滨遗人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罐-----的圆、方、六方等型制,且有大器。
见有花和五彩品种,纹饰多为飞凤、团凤、云龙、花鸟、缠枝灵枝等。
炉-----器有朝冠双耳,下承三足如鼎,口沿下饰凸弦纹,并以红彩书款“大明隆庆年造”口、器身以红彩绘缠枝莲或龙纹。
盒-----隆庆朝瓷盒的造型繁多,常见四方。
长方、八方及银锭式、镂空器等,有青花与五彩品种。
菱蓊式洗-----此时洗的造型以花口为多,除梅花式外,尚有棱花式洗,其器口内敛,器身矮浅,胎薄规整,书有青花龙、猴、鹿纹等。
另还有于青花地黄彩龙上用红彩描绘龙麟的彩器,色泽艳丽。
碗-----有撇口、洗口、卧足、墩式和诸葛碗等,器分大小,有青花、五彩与青花五彩等品种。
纹饰多绘龙凤、穿花龙、缠枝灵枝、蟠螭、人物等。
盘-----有收口和撇口式,器型浑圆,制作规整,腹壁较浅坦。
常见青花、黄釉、五彩、青花红彩器等。
杯-----多见撇口。
有白釉、黄釉、青花和青花红彩等品种。
三、图案纹饰 隆庆时期的纹饰大致沿袭嘉靖旧制,但书意潇洒,尤其人的身材修长,姿态飘逸。
此时创新与流行的图案有行书诗句、攀枝娃娃、三凤朝阳。
常见图案纹饰: 灵芝、缠枝灵芝、缠枝灵芝托八宝、松竹梅、雉鸡牡丹、团云龙、双龙、六龙、龙凤、团龙凤、三凤朝阳、龙凤穿花、团螭、荷莲、鱼藻、玉兔、狮子、松猴、虎、垂直花鸟、攀枝娃娃、高士、仕女、婴戏、花叶、蕉叶、团轮花、行书诗句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嘉靖、隆庆、万历时所用青花料都是“回青”,色调也相近;但隆庆青花器由于选料的精细和技术的纯熟、色调最为美丽,“回青”的呈色蓝中泛紫,纯正稳定,可谓炉火纯青。
这一现象是笔者从多年实践中观察发现的,完全可以作为判断隆庆青花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官窑器传世品较少,其青花大器少见,小品胎薄体轻,盘、碗之类常以蟠螭纹作边饰或主题纹饰,色调多浓重(万历时亦常用此边饰,但线条细弱,青花色淡,画意粗率)。
官窑青花器款识和以往不同,多写“大明隆庆年造”,用笔遒劲、粗重豪放。
民窑器物胎体比较薄,玲珑规整,青花色调的浓艳比之官窑器毫不逊色。
纹饰枸图简洁,多己山石兰草、垂直花鸟、玉兔月亮、松竹梅、蜂鹿等。
署款草率,字体密集而靠拢。
青花红绿彩-----以青花为主题,辅之以红绿彩纹饰,纹饰布局显得密麻零乱。
此种画风至万历朝更甚,几乎是无隙不入。
五彩-----隆庆五彩也与青花器一样,同为极致,此时,红黄绿紫各色都极为鲜艳(赭彩较嘉靖时浅淡),色调纯正,对比强烈,加之以浓艳的青花相烘托,显得五彩缤纷。
斗彩----此品种仍摹仿成化有蕉叶。
所见隆庆斗彩鸳鸯荷莲盘,纹饰用色调与成化斗彩同类器相仿,但署隆庆款,还见有于成化斗彩花卉杯底,以“大明隆庆年造”红彩款覆盖原成化官窑青花红彩器,其中凡青花色调艳丽醒目者,均可考虑归隆庆时期。
黄釉青花-----黄釉肥厚润,色调浓深;青花色泽亦很鲜艳。
二者相互辉映,格外悦目。
黄釉-----比之前朝色调更为浓深。
釉面虽肥厚光润,但厚薄不匀,略欠平整,是入火熔时形成的滞留现象,透过器物的釉面,时常可见单线勾划的暗刻缠枝花纹,图案粗率。
由于黄釉覆盖较厚,使多数器皿花纹模糊不清,底足釉面仍为独特的亮青釉。
白釉-----釉质肥腴纯净,釉面洁白光润,色调的纯白或白中闪青两种同嘉靖时的一样,亮青色明显。
此品种器物中,刻花及光素器皆有。
五、胎釉特征 胎体: 隆庆瓷胎坚致慎密,大器、小品,其特征基本和嘉靖时一样,但器型较前朝更为规整。
釉面: 隆庆官窑青花器釉面较白,一般民窑器物的釉面白中闪淡青色,都很光亮、肥腴。
六、鉴定要点 1、隆庆青花器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艳丽。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为嘉靖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2、官窑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字体以中锋运笔,格外粗放,色泽浓艳。
除精细的官窑器外,民窑器大多胎薄玲珑,器型规整,纹饰真切,署款的字体草率面集拢。
万历时期 (1573---1620年) 一、万历时期瓷器的概况 万历是明代十六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位的四十八年,处于晚明衰弱阶段。
此时,王公贵族奢侈极欲,对百姓压榨愈甚。
万历皇帝更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为自已营造定陵,加之连年的兵变及灾荒,更使帑藏空虚,民生困苦,生产低落。
这种社会状况,也影响到瓷器制造。
据文献记载:“万历七年江西大饥,,灾情严重:万历十一年,景德镇地方官上报灾情,请求减烧瓷器,但未能获准;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们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