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是哥、汝、官、定、钧。
因为存世的瓷器非常少,所以见不到实物,因此给瓷器鉴别带来了难度,今天样子收藏网给大家说一下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鉴别方法,方便瓷器爱好者怎么鉴别五大名窑。
1.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
曲阳自唐代起属定州(今河北定县),故名为之定窑。
窑址距曲阳县城3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
定窑瓷是我国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开始,五代时发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烧酱釉、黑定、绿定等有色瓷器。
定窑瓷在元中期已停烧了。
定窑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
定窑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泪滴痕,有竹刷痕迹。
在器面上有刻划的纹饰和印压的纹饰。
纹饰线条活泼、流畅,在薄胎上的刻划深度适中,造型轻巧而又静雅,如龙头净水瓶、圆盒、盖罐等大小十分适中,花纹非常流畅,瓷枕与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阳烧出的定窑的胎瓷后,各地窑口大量学习制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窑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烧制了一些酱釉,绿釉的定窑式样的瓷器,如:北方的辽制作了很多类似定窑的产品。
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达不到真正的定窑标准,所以人们也同样称这些其他的窑产的定窑式产品为定窑系产品。
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窑产品的特征才能在实践中认出真定窑产品还是窑系的产品。
定窑唐、宋釉的区别 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
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注解 唐朝就有定窑,那时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
定窑釉的老化 浮亮釉层脱不匀,釉面可见蝇翅纹。
气泡两层下层小,水泡在上鱼籽匀。
釉像油漆下干泡,鉴别定窑眼有神。
注解 表层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脱釉处的亮度差别大不均匀,细看可见到脱釉处像苍蝇翅膀纹一样的小块块,俗称蝇翅纹,气泡上层比下层的大,上层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鱼籽大小,下层是小干泡。
釉面有点像油漆刷过的。
有的件几乎全是干泡。
定窑看口看釉 定窑芒口胎白腻,积釉泪痕黄如玉。
注解 定窑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没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
胎和釉面细腻,有积釉泪痕呈流淌状、黄如白中微黄的玉色。
绿定鉴别 缘定胎色宋白黄,宋时泪滴厚釉长。
釉绿不均南北宋,釉绿若厚大泡藏。
注解 晚唐朝时就有绿釉器,宋代绿釉定瓷胎白中泛黄,绿釉明显不均有流淌现象,釉厚的地方泪滴较长,厚釉部位釉大泡。
真假定窑瓷 假定真定可辨说,真假泡儿差不多。
真定竹刷泪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注解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窑可辨认,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见泡底,虽然真定釉面无贼光,防定贼光纹呆拙。
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单个的看一个泡的形状色泽是不一样的。
假的从泡的外层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
从器件的外壳也可看出色泽是否有贼光,真的纹饰竹刷,泪滴显活泼,假的呆板明显有假相。
定瓷年代窑系原因 唐定显白带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窑系中各一堆。
定窑瓷中有鎏金,色料铜铁绿红黑。
唐代烧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点,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时烧出,北宋晚期用煤烧过。
定窑系是指各有窑的省仿烧的定窑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阳的精品比。
曲阳烧的为正宗,对镶嵌的器件要看锈色及撕开的端面,这样可以鉴别镶嵌金属器是真是假,定窑有镶嵌的器品。
定窑各年代釉层的观泡 定窑早期白泛青,层上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齐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鱼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层间大小出。
注解 早期定窑器件白中泛青上层泡大而亮,深层布满小实泡(干泡)大泡整齐而稀。
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鱼籽,也可说像小蚂蚁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层。
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定窑观泡简句 小泡深密鱼籽珠,大泡青亮齐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层间大小出。
注解 同上,只是句子缩短,为方便背诵、记忆。
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挂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绞砂形,黑紫以铁来呈色。
控温掺铁比列灵,定窑瓷美变无穷。
注解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绿定、蓝定等。
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
在宋代烧成并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时代,是古瓷器中难得的。
用三四十倍的显微镜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间也不一样,但它们釉层下都像松香调砂一样的雾沼沼的釉层。
这要用定窑的各种特征去鉴别。
但黑定紫定都是铁烧制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浆的多少,和含铁情况有关。
白定、甜白、康熙分辨泡 三种泡儿一个相,胎色泡亮三种样。
青白黄干亮分清,甜白显干定泡亮。
康熙胎黄灰又干,釉色器底各有样。
注解 白定、甜白、康熙瓷的泡情况差不多,但是定窑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窑相比要少,康熙时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黄灰色,而甜白显白和青色。
当然从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数和内容。
2.哥窑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专家目前多数认为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
哥窑紫口铁足、器形多仿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有尊、瓶、簋、炉、洗等。
以供器为多,哥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专家学者对北宋哥窑认为这种类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窑在浙江、乌龟山。
《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说:迄今未找到确切的窑址。
哥窑瓷器和官窑有些相似。
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南宋产品都是浙江乌龟山一带烧造。
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
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
如:官窑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
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瓷区分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官哥区别要慎重。
注解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
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 哥窑窑址没发现,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
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
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
(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
)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
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
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
而汝窑大多数一直裹到足底,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
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哥窑简句 哥窑像官但层上,小泡均匀少变样。
注解 同上篇。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官窑 官窑是北宋兴起的一个官用窑,但北宋的窑址有说在河南开封地下的但至今没有找到,南宋的窑址在今杭州乌龟山西麓,南宋郊坛故址附近,故名郊坛下。
对北宋官窑址迄今没定,因此说法不一,在宁云龙编著、杨静荣作序的《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又说根据史料和调查认为修内司官窑应在山西降县一带。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其造型十分丰富、有香炉、鼎式炉、洗、瓶、尊、簋、盘等。
造型古朴,其造型显得上扬,仿商代青铜器的器形多。
胎随厚,但口薄挡手,胎密、质坚,胎色灰、灰黑、体重、有开片,称金丝铁线。
铁线竖着走,金丝横着走,但金丝不穿过铁线。
若穿过铁线,铁线是有距离的断线。
开片中有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百圾纹、鱼子纹等。
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
支钉痕迹比汝窑大而圆。
支钉以三、五、七奇数为多见。
烧制中用紫金土化妆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黄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窑基本没有发现带款识的。
足底有釉。
其支钉露胎处,因化妆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钉处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过,但都不能烧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征和古朴的神韵。
3.官窑 紫口铁足官窑现, 釉细润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无釉, 烧后黑色都可见。
口部釉薄显胎骨, 粉青翠青价上万。
口诀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也有开片,特点是金线粗糙并且稍细,不穿过铁线,粉青、翠青贵重。
官哥窑瓷辨 官哥难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没有。
紫口铁足官更显,胎薄竖重紫薄口。
注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渍走向,就可以断清楚是哥窑还是官窑,官窑口薄体重,水渍竖着走,而哥窑水渍是横着走。
宋官窑瓷 体薄如定口上扬,釉如龙泉淌口旁。
开封修内郊坛下,胎重坯薄产地详。
重超几倍薄如定,记住特点和特长。
亮如龙泉又似钧,开片如哥口薄当。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详。
注解 器体口上扬,口的釉有流淌迹,有书称北宋官窑产在河南开封,南宋产在杭州乌龟山修内司郊坛下,胎质至密而重,相当定窑的几倍,亮如龙泉,也如钧,开片如哥窑,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窑瓷鉴 官窑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层有垂滴。
金线较多铁线少, 铁足深层香灰坯。
天灰蓝青如蜡润, 传世收藏沿世袭。
注解 官窑很少见。
特别贵重,口诀中已基本说清特征和感观,书中说:“官窑几乎没有出土的,大部分是传世的。
” 官窑看纯 官窑开片不简单,官窑横线少横穿。
官窑横线稍上细,好似牛毛认真观。
注解 器体薄、口显上扬,口沿边用手摸,有挡手感、口边釉有向下淌痕迹,口薄像定窑,相传产生在河南开封修内司郊坛下、胎至密而重,相当于定窑器的几倍、釉面好,光亮如龙泉,也像似好的钧釉瓷,开片如哥窑,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横线(金线)不穿过竖线(铁线)金线常有蟹爪纹,有的线如牛毛。
纯的官窑器,烧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难找到。
官窑辨别 官胎黑褐灰浅灰,胎质坚密不是吹。
哥窑官窑重超汝,官窑坚重哥难追。
用手一颠知*,不离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庄大堂用,小巧秀薄庙供威。
紫口铁足胎不厚,补口釉凸口褐灰。
开片线色是内出,器物少雕仿铜威。
开片色多大小有,多层泡儿釉中披。
官窑少有入土器,多是传世土来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黄青各青灰。
官窑历史多地烧,胎釉多变不是非。
注解 官窑胎黑褐、灰、浅灰都有,这是从露胎的足看的情况,胎质坚密,它同哥窑一样重量超过汝窑,但重量比哥窑还要重一些,用手一颠就感到重,造型古朴端庄,常用在殿堂礼祭当供器。
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显薄,紫口铁足胎坚而比哥窑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发黄褐灰的,开片线迹由内应力运动而出,很少雕纹饰,大部分部件仿青铜器,开片大小都有,泡多层,不均。
官窑器入土的少,多传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黄青、灰青,这是因为官窑是很多窑烧的关系,所以胎色、釉色也多。
元、明、清也都制作过官窑器,但都带有本朝代的特征,不能和宋官窑相比。
官窑哥窑区分的方法 历史官窑难区分,金丝铁线一样真。
紫口铁足也一样,口薄是官无汗真。
注解 官窑瓷、哥窑瓷是很难区分,因为两窑瓷器的特征很相似。
但重点观察瓷器的口沿,从口沿的厚薄、釉水渍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区别官窑瓷、哥窑瓷的。
官窑看泡简句 官窑泡密大小见,深浅不匀都显现。
官窑看泡大小都有,深浅不均,密而乱,以中小泡为多。
注解 看官窑 官窑横线少交穿,横线若穿竖短弯。
线迹尾端渐渐细,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质如同玉质感,晶莹比哥亮晶鲜。
线迹多显鳝血红,胎薄体重别放宽。
裹烧支钉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种,三地烧造都是官。
官窑比哥器件大,大小区别也须参。
注解 官窑器的开片横线很少穿过竖线,如果横线穿过竖线走向时肯定竖线断开了很大距离,或者是竖线转弯了。
开片的线末端是渐渐变细。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别是官窑器的口薄、胎质至密坚硬,釉子亮晶、线迹如鳝鱼血,裹足釉子、支钉烧钉迹较小,口显紫色,因用紫金土烧造而成,胎色除灰色还有多种色但都偏灰,有酱粉色时圈足部位也是酱粉色的。
烧官窑器有三个地方烧造。
官窑篇 亮如龙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开片如哥质坚硬,且看紫口庙堂供。
注解 官窑釉好而亮,体重、古朴像青铜供器,开片坚硬。
口沿薄如定窑,有挡手感,但没有超过哥窑。
仿青铜器的造型多。
4.钧窑瓷器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
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
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
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
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
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
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
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
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
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
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钧窑 胎骨坚如铁,铜红釉器也。
叩之出铁声,紫褐浅灰结。
二次烧为绝,蓝青白如雪。
变化万色云,曲流为特写。
釉淌补裂纹,蚯蚓曲爬也。
玛瑙掺釉中,万花的世界。
注解 钧瓷几个朝代都烧,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鉴别,看宋代的各种特点,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釉流淌有旋涡,有蚯蚓走泥纹,窑变万千像万花筒,釉中含铜。
钧瓷几个朝代的不同 钧瓷宋元明清烧,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钧胎釉为最好,元差清细神韵孬。
元钧胎粗又含砂,清钧细制胎又糙。
注解 钧瓷在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
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宋钧 钧窑常常带斑红,高温釉中含有。
红斑蓝釉有过渡,蚯蚓走泥纹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
注解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
元代的过渡差一些。
有蚯蚓走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
砂质的为元代的。
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他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元钧瓷鉴 宋钧釉活到圈足,元钧釉呆不到足。
宋器简单少雕琢,红斑过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鉴自如。
宋钧窑釉活,釉到足圈、元钧釉呆板露足多。
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纹明显。
有的是兔毫纹,红斑有过渡边沿,有蟹甲绿,釉好胎如泥为宋。
足粗走泥纹不活为元。
钧瓷五色 玫瑰红色海裳红,天青粉青月白青。
窑变出色十几层,各色釉亮白不明。
注解 配釉采用铜磷铁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分层挂釉,使釉层结构复杂多变。
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
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钧瓷辨认 官钧民钧历代钧,断代分钧怎么分。
官钧稳重多下坠,质坚胎硬扣铁音。
多次施釉显肥腻,流淌曲线扶感亲。
蚯蚓走泥有动感,紫红窑变飘渺真。
民钧金钧和元钧,数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绿斑护胎釉,胎质粗糙釉不均。
走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钧胎粗色发黄,足釉半截是元钧。
堆贴镂划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钧。
元后各代仿钧胜,胎粗釉呆器失真。
注解 钧窑代代没停过一直有烧造,也分官钧、民钧。
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
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
金钧粗而发黄露胎多。
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
元以后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
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均瓷观泡 均窑铜红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涡突。
温润色浅光环围,窑变天蓝泡更疏。
釉色流动不如红,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见不分层,月白釉中泡不出。
红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注解 均窑观泡铜红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涡中。
温润色浅,有光环围着泡。
天蓝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动状态不如红釉,天青泡多密,釉没什么流动感,大小泡都有,几乎在一个平面上,不分上下层。
月白釉中泡很少几乎不出泡,红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纹都是小泡。
钧瓷观泡釉简句 铜红泡大旋涡出,色浅温润环中孤。
变蓝动感不如红,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无泡红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5.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这种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三彩等,是一种非常不一般的窑口、汝窑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莹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现不同色度之说。
器形以小型为多,常见的为洗、炉、尊、长颈瓶、盂、钵类。
汝窑有开片、底为支钉烧造。
过去认为汝窑在历史上仅烧20余年(在2000年后由铁源著《宋辽陶瓷鉴定》一书中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余年,烧造的器物既有宫中传世品,也有民间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对汝窑的“官窑”性质,又将“民汝”并入汝窑。
这种观点是随现代考古挖掘的出现,来认识的,这也是拓宽了人们对汝窑瓷的认识眼界和收藏需求,当然也对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问题产生了鉴别上的需求。
汝窑的款识有“奉华”、“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为佳,在五大名窑中常有以汝窑为魁之说。
但如何能鉴赏到好的精美的汝窑瓷和见到一件一般的汝窑瓷是不一样的。
人们追求想见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窑瓷器。
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 汝窑河南宝丰县,青色粉豆卵虾现。
胎体薄来釉层厚,玉石质感细开片。
多为仿古青铜器,更有弥足价上万。
注解 汝窑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鉴别,因有假的。
识汝瓷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兴。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岭土老系数二,是收是撇看谁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注解 汝瓷撇口撇足的好,但要看胎体。
因为釉在足根涂留的厚时,就会将撇足误认为是收底足型,那错了,因为足根有时釉厚,其实还是撇足,给人感觉是收底型。
汝瓷用高岭土成坯的老化系数是2%,胎釉之间在支钉处可见硅化现象,这是釉好的结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烧成小碎开片。
汝瓷鉴八个要点 口撇足撇扣木声,像棉似雾泡晨星。
开片线细隐约藏,气泡玛瑙*鉴。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变芝麻钉。
支钉看白护胎釉,胎釉夹层显白坑。
两头收撇中鼓好,支钉硅化白或青。
注解 汝瓷釉满,裹足,扣之木声,口、足都微外撇,气泡中可见红色及其他色。
还有玛瑙粒,这些没有熔化彻底的胶状细小粒,在还原温度后以颗粒状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样,另外还有像在玉石体态中存的棉和雾一样的雾团。
支钉小如芝麻,痕迹有点硅化。
胎是灰胎开片细,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制坯,从器形整体上看中部有点鼓。
看支钉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钉的尖断显白,这是化妆土层显白。
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瓷看内相、看底支钉 汝窑釉中有雾棉,釉下雾棉泡等闭。
色粒沉淀釉层下,钉痕硅化要审严。
注解 汝窑釉下有像玉中雾棉一样状态东西,气泡就在这釉层下,釉层下还有微小的蓝或其他色的有色粒状物,这就是所谓存在釉层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玛瑙、支钉部位有硅化现象,型如芝麻粒。
汝窑官瓷民瓷辨 随光变色迎光红,玛瑙釉中小点红。
足圈外翻芝麻钉,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轻边薄扣木声,汝官汝民都算成。
注解 汝窑瓷最奇异之处是随时间的光照变化而变化,在迎光亮照看时出现泛红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有玛瑙粒和卵清一样的特征,有玛瑙的红色粒,足圈内墙外倒、外墙外翻,支钉像芝麻状,泡像云母一样显微黄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于光照不能见到泡底。
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颗粒。
因不知道过去说的玛瑙粒是用多大倍数的放大镜看的。
汝窑釉层 汝窑大泡有间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儿坐在圆环上,褐白天青玛瑙粒。
大小不等形无规,眼见色点没融粒。
注解 汝窑大泡间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个清楚的圆环上。
褐白天青釉中有玛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可见釉下有好似没熔成釉的蓝色或其他色的颗粒珠。
汝窑看泡简句 汝窑泡大亮距乱,环上坐泡玛粒见。
注解 汝窑看泡,泡大亮,距离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个环上,即泡的根部有一个深色的环。
在看泡中又可见到没熔好的粒称玛瑙粒。
从釉泡层看汝瓷用釉料 汝瓷泡儿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黄米,定有玛瑙釉层中。
玛瑙共有七种色,难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气泡亮,像云母一样的晶莹。
它在一种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面,像辰星一样闪耀,气泡稀而疏,汝窑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它显示在釉层中,因玛瑙有七种之多的彩色,但是釉中显示出来的不一定是七种,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因此只找红粒也不对。
这是釉料决定的。
汝瓷看口足、开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盘碗,体轻边薄灰胎显。
芝麻钉痕光变釉,玛瑙作用红色闪。
泡儿瘳若似晨星,看裂还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细看别走眼。
注解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样的支钉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时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有没熔化成釉的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线(开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