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重要知识必看 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
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
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
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
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其次是款色有别。
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
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
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
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
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
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由于传世和出土实物极少,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株奇花异葩,它傲视群芳,独领风骚,世人赞誉它的珍贵和价值远在所有彩瓷之上并不为过。
厚堆垛,华若云锦,绚丽悦目是宣德五彩的主要标志和独具的特点。
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我们排除干扰和非议收藏、喜欢宣德五彩的主要原因。
认准了它是民族的瑰宝。
宣德五彩真是美仑美奂,韵味无穷。
在中国瓷器史上,正如汝窑、官窑、元青花、成化斗彩、清三代官窑粉彩和珐琅彩一样有着它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
即青花六字楷书款和青花四家楷书款。
六字即有横排也有竖排,多为横排;四字即有横写也有方块形,多为方块形。
施满釉的多为底足青花双圈竖排双行六字楷书款,也有竖长方形边框内书竖排单行青花六字楷书款的。
还有竖排六字青花楷书款,只在款识周围施釉的,不施满釉。
还没见到过篆书款。
书写款识的色料只见青花,没有其他色料的款识。
瓷器鉴定依据和各时期瓷器制造特点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其原理是认为陶瓷器的玻璃相釉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无序态向有序态变化,产生“脱玻化”,然后通过对釉质成分系数烧成系数的综合计算,求出釉质的“老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