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从目前文物的挖掘发现等确切资料来看,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长沙马王堆1号出土的多件汉绣表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的刺绣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缝纫到刺绣
说起刺绣的起源,就不得不先说说刺绣的两大法宝:针线和丝织。
而针线里最早出现的缝制工具是骨针。
早在一万八千年前,骨针技术在我国的旧石器晚期开始出现,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就证实了这点。
骨针看似简陋,但制作过程也不简单,需要找到合适的兽骨、然后精细地刮削、磨制以及挖穿针眼等多道工序。
当时的骨针缝纫技术主要还是用于缝制兽皮等比较粗糙的衣物,没有美学的追求,能够提供最基本的保暖和遮羞的效果即可。
而丝织的出现则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期,人们发现有些树皮它们的茎皮经过剥制、沤泡后会留下很长的纤维,可以用来搓绳结网,也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纤维葛和麻,于是人们就用这些方法将粗壮的纤维制成了渔网,这就是纺织物的前身。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农业和畜牧业高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养蚕、缫丝、织绸等副业,用蚕丝织成的衣物既高贵又柔软舒适。
纺织物改变了,但缝制工具依然是骨针,直到一直延用到夏商周三代,直到铁针的出现。
刺绣的起源
更细的缝纫工具和柔软的纺织物,是刺绣的前提条件。
刺绣,是指用彩色色、绒、棉线等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图案的总称。
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
关于刺绣的起源,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文文化的共同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工艺产品和艺术文化;也因为刺绣制品的特殊性,早期的成品不可能长时间保存下来,所以无法证实它确切出现的朝代。
但刺绣的出现,无疑是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是什么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刺绣的发展最原始的动力就是人们对美和个性的追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纺织业的发展,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上层阶级对自己的服饰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各种祭祀活动的礼服,都开始体现出自己族人的特色,绣有各种颜色图案和不同的花纹,因此有“文绣之美”。
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是重要的原因。
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级对服装的要求不同,国家领导人和祭祀的长老对衣服的要求是最高的,自然在刺绣这个工艺上的要求也更高,而官员、商人、平民为了服从国家的阶级统治,在服装工艺上也会作出区别对待。
另外就是社会分工上,东周时期就有专门的职位负责刺绣,到汉代有了宫廷绣花。
长期的男耕女织制度,也深远地影响了刺绣这个行业的发展。
女孩从小开始就要学习纺织纱布和裁缝,懂得刺绣更是一个加分项。例如在苏州一带,富裕家庭的女孩都会有“绣娘”教她们学习刺绣,学习绣花和其他刺绣工艺品,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女子贤惠和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从简单的缝纫到绣花、绣画,刺绣的工艺和技术都在不断的升级改变,逐渐的因为产地的风格不同,形成了苏、湘、蜀、粤“四大明秀”。当然也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失传了的刺绣技艺和作品,如贵州省三都水族马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