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瓷起源始自商周。根据出土物及窑址遗存,当时浙江东部已出现烧成温度较低的印纹陶及「原始青瓷」,从而为早期青瓷的发展埋下伏笔。至东汉晚期,经由浙江上虞窑寺前古窑址出土的越窑青釉印纹瓷罍残片,得知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的「高温瓷」标准,原始青瓷至此被视为迈进烧制成熟瓷器的转折点。浙东地区的青瓷窑场遂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青瓷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在唐朝、五代酝酿出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
中国青瓷起源始自商周。根据出土物及窑址遗存,当时浙江东部已出现烧成温度较低的印纹陶及「原始青瓷」,从而为早期青瓷的发展埋下伏笔。至东汉晚期,经由浙江上虞窑寺前古窑址出土的越窑青釉印纹瓷罍残片,得知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的「高温瓷」标准,原始青瓷至此被视为迈进烧制成熟瓷器的转折点。浙东地区的青瓷窑场遂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青瓷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在唐朝、五代酝酿出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
越窑于东汉创烧,堪称「青瓷之母」,窑址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一带。由于窑系庞大,所产瓷器精制优良,当中又以「秘色瓷」最为人称道。越窑不仅对浙江省内外周边窑系有着深远影响,即便是北方的青瓷窑系亦深受其益。先是北耀州,后有南龙泉。越窑、耀州窑、及龙泉窑于唐宋时期同时烧制青瓷,三者在工艺及装饰上皆环环扣连,相互传承。
北宋/金 耀州窑青釉印童子花卉纹碗,
金 耀州窑青釉印牡丹纹碗,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其以中国北方陜西铜川黄堡镇为中心,沿漆水河流域分布数个窑场。最初烧制黑釉及白釉瓷,至五代则转以烧造青瓷为主,南宋陆游于《老学庵笔记》已记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足见耀州窑之青瓷即仿越窑而来。耀州窑在宋代达到鼎峰,除青瓷外,宋代耀州亦烧制酱釉及天目窑变釉瓷。据元丰七年(1084年)九月十八日所刻《德应侯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耀州窑之烧造水平于当时即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耀州青瓷在金代更演变出厚釉如堆脂的月白釉瓷,其釉色青中显白,明亮淡雅,是为此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宋/金 耀州窑青釉盘,
北宋十一/十二世纪 耀州窑青釉刻花碗,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 耀州窑神碑碑拓一轴,
同样带有越窑遗风,位于浙江省南山区一带的龙泉窑自五代至北宋年间,在中国南方一跃而起,此时青瓷质量大幅提升,尤以浙江龙泉县大窑及金村两处遗址所产最精,而大窑区所产之青瓷更与越产系之青瓷极其相似。追溯宋人记载,亦得知北宋龙泉与越窑窑之间必有承继关系。然而,北宋龙泉胎厚釉薄、釉色青褐,其青瓷制品则要到南宋时期才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为追求釉层青翠如玉,此时形成以釉色变化作为主要装饰的独特风格,无论是粉青亦或梅子青釉,青瓷工艺在南宋至元已臻至境。而大窑枫洞岩遗址的出土发掘,又再进一步证实龙泉曾于明初因奉旨为宫廷烧造用瓷而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地位。
南宋 龙泉窑仿官窑小碗,
元 龙泉窑青釉划花印海兽百禄纹罐,
元/明十四世纪 龙泉窑青釉刻犀牛望月图葵式盘,
耀州窑及龙泉窑既受到越窑青瓷釉色的启发,但越窑与龙泉窑的刻划装饰却又相继受到耀州窑刻划工艺的影响。基于青瓷釉色单一,在整个造型装饰上,则又更极力追求线条的美感。耀州窑先在唐代以划花方式,以相对简单的纹饰来模仿金银器的錾刻工艺。五代始见连续纹样,宋代以后则纹饰构图更趋多样——以简练的造型,利用竹、木、骨等具弹性的尖状物,用斜刀广削的手法进行刻、划、剔、印等装饰,加上放射、向心、连续、对称等构图形式,使整体图案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至于龙泉,除了早期相类耀州青瓷的刻划装饰,尔后则又发展出模印、贴花、点彩、露胎等装饰技法。青瓷温厚含蓄之美,尽显其中。
元末/明初 龙泉窑青釉高足碗,
元/明十四世纪 龙泉窑青釉划花清香美酒纹罐,
明十五世纪 龙泉窑青釉划花卉纹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