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均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窑是瓷器中的稀世珍品,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仅仅在历代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窥见一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窑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窑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独特之处。
哥窑瓷器的特征
一、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二、“ 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 "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上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 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五、釉色多为乳浊状,滋润肥厚。以灰青为主,也有浅灰青、炒米黄、浅米黄,其中炒米黄油层尤厚。
六、灰青、浅青的开片为黑色。
七、胎釉结合紧密,器表手感平滑,有奇妙的艺术效果。
八、制作精细,多施釉到底,仅圈足无釉。
九、开片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者称“鱼子纹”,开片较细碎者称“百圾碎”。
十、胎质有瓷胎,也有澄泥胎。
十一、一般采用垫饼垫烧,亦有采用满釉支烧的,此类器底可见到支钉痕。
十二、器形以小件为主,少见大件,有贯耳瓶、胆式瓶、三足鼎、五足洗、鱼耳炉、立耳炉、乳钉五足炉、渣斗式樽以及各式盘、碗等,造型古朴。
十三、有的器皿口沿微微外鼓,并非器胎外鼓,乃釉厚所致。
十四、圈足不太规整,器壁看似平滑,手模则有不平感。端面较平整,但不宽。
十五、因釉厚,常有缩釉现象。
鉴定的要点
1、看胎,胎色和胎质是否符合哥窑瓷器的的特征,有没有“紫口铁足”。
2、看釉,釉色是否为乳浊状?是否滋润肥厚?开片纹是否匀整清晰,炒米黄有没有“金丝铁线”?胎釉结合是否紧密。
4、釉中气泡间含有残留的石英颗粒等物相。
5、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6、圈足不平整,器壁手摸有不平感,足端平而窄,
7、因釉层厚,常有缩釉现象。器口口沿微微外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