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庄绰《鸡肋编》记载,至少北宋时期龙泉窑就已经能够烧造出精美的“秘色瓷”,并且被作为钱氏 的贡品供奉给朝廷,说明龙泉窑的工艺技术在北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嘉定四年(1211)叶寘《坦斋 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 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相厚。” 文中提到北宋时龙泉窑与北方的定窑、邓窑、耀州窑一起作为 “贡瓷”入选宫廷,但此处未提及越窑,可见当时龙泉窑已取代越窑的“贡瓷”位置,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并在全国范围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这种影响在景德镇地区也不例外。
《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陶器”条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 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从这 条文献可以看出,明代洪武时期饶州窑和龙泉窑是烧造供用器皿的场所。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从 出土的考古资料看,枫洞岩窑址是明初烧造“供用器皿”的处州窑厂之一。当时的枫洞岩窑场不仅烧造官用瓷器,同时还烧造民用瓷器。洪武时期龙泉的官用瓷器是宫廷或工部下样在民窑烧造的。明代正 德《饶州府志》卷一《乡镇》“浮梁县”条记载:“景德镇,即陶器之所,肇于唐而备于宋,国朝设局以施之。” 可见,洪武时期官府已经在景 德镇设立窑厂,专门烧造官用瓷器。
由此可见,明洪武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为官府烧造瓷器,但是两地烧 造官用瓷器的窑厂性质完全不同,龙泉的官府用瓷是民窑烧造的;景德镇是官办窑厂烧造的,这座官办窑厂后来发展成为御器厂。因级别不同,明初景德镇官窑所烧造的瓷器的价值和地位是龙泉窑所不及的。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烧造的瓷器质量精美,但品种单一,只烧造青釉瓷器。而景德镇自明初设立御器厂起,所烧造的品种便趋于多样化。景德镇有着优质的瓷土矿,可以生产出细腻的白瓷,胎土可塑性强, 造就了景德镇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地区陆续发现和出土了一些明代仿龙泉釉器,其中既有官窑的也有民窑的,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已开始学习龙泉青瓷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而这也是龙泉窑衰败的重要原因。本文下面将根据出土遗物,结合产品属性,对景德镇地区出土的仿龙泉釉器分别加以探讨。
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官窑仿龙泉窑瓷器
(一)永乐仿龙泉青釉瓷器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先后对明御窑厂进行过十余次发掘,陆续出土了一些明代官窑仿龙泉窑瓷器,经整理发现,最早的仿龙泉釉器见于永乐官窑〔图一〕。
青釉直颈净瓶〔图二〕:瓶高27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11.2厘米,足径9.5厘米,1982年出土于御 窑珠山。瓶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多层环状凸起,丰肩,敛腹,足作四层台式,通体施青釉,足内亦有釉。胎白致密。从出土资料分析,最早开始烧造仿龙泉青瓷的永乐官窑,其实产品并不多,其釉色较 薄且没有龙泉釉青翠玉润,质地也一般。
〔图一〕 景德镇御窑厂
〔图二〕 永乐青釉直颈净瓶
(二)宣德仿龙泉青釉瓷器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仿龙泉青釉瓷器,以宣德官窑的品种最为丰富,质地也最佳。根据出土资料整理统计,宣德仿龙泉釉瓷器的器形主要有:梅瓶、钵、碟、花盆、洗、碗、盘等〔图三〕。
1、青釉带座梅瓶〔图四〕:高43.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1.3厘米,腹径20.7厘米,1993年3月出土于珠山。瓶撇口,短颈收束,丰肩长腹,圈足。盖作珠顶,盖内作一短管状,以固定瓶盖,瓶座为中 通圆形,唇口,镂空云肩。此器通体施青釉,无款。其造型源于元代,似仿自元代龙泉窑器。
2、青釉敛腹梅瓶〔图五〕:高34.6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1.7厘米,腹径21厘米,1993年出土于珠 山。唇口,斜直短颈,丰肩,长腹收敛。器内外满施青釉,釉面有细裂纹。圈足,涩底洁白细腻。
〔图三〕 宣德仿龙泉窑瓷器
〔图四〕 宣德青釉带座梅瓶
〔图五〕 青釉敛腹梅瓶
3、青釉小足敛口钵〔图六〕:高7.2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4厘米,腹径13厘米,1984年出土 于珠山。敛口,弧壁,小足,平底。通体施淡青釉,釉色绿中微微泛蓝,有细小纹片,足部有积釉现 象,无款。
〔图六〕 青釉小足敛口钵
4、青釉刻花唇口洗〔图七〕:高6.7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8厘米,1982年出土于珠山。口沿外翻 作唇口,浅弧壁,圈足,火石红底。通体施淡青釉,釉下有刻花,外壁刻回纹于莲瓣,有青花书“大明 宣德年制”六字横款。内口沿刻卷草和波浪纹,洗心刻荷花,此器为宣德官窑仿龙泉器。
〔图七〕 青釉刻花唇口洗
5、青釉花口折腰碟〔图八〕:高2.8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4.1厘米,1982年出土于珠山。碟花口, 折腰,圈足。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有开片。碟心隐约可见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类碟有刻花和不刻花两种,此件无刻花。
〔图八〕 青釉花口折腰碟
6、青釉仰钟式花盆〔图九〕:高15.7厘米,口23.5厘米,足径11.5厘米,1984年出土于珠山御窑。花 盆侈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圈足端不施釉,呈褐色。底部有一小孔,故此物为养花之用。
〔图九〕 仿龙泉窑青釉仰钟式花盆
7、青釉六边形刻花花盆〔图十〕:高14.2厘米,口45.1厘米,足径41.4厘米,1982年出土于珠山御窑。直壁,口沿作六边形, 底部有一周凸起的弦纹, 六足作垂云状连接。通体 施青釉,外壁及内底刻 莲花,此器无款。
〔图十〕 青釉六边形刻花花盆
8、青釉乳丁纹三 足钵〔图十一〕:高10 厘米,口31.6厘米, 1982年出土于珠山御窑。钵口微敛,浅弧腹,三足作如意云头 状。内外均施青釉,器底无釉。外口沿下饰凸 起的乳丁八枚,腹部刻 缠枝花卉,但因釉厚而不堪清晰。与此器同时出土的青釉乳丁三足钵残片,有外壁书“大 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 者。此器口沿残缺,故不见有款,亦当为有款器皿。
〔图十一〕 青釉乳丁纹三足钵
9、青釉花口碗〔图 十二〕:高9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9.1厘米,1984年御窑遗址出土。碗敞口,口沿作花口,深腹,圈 足。通体施青釉,圈足端不施釉。口沿至足部,青釉由浅渐深。外底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
〔图十二〕 仿龙泉窑青釉花口碗
10、青釉蟋蟀罐〔图十三〕:高9.5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3厘米,腹径14.5厘米,1982年御窑遗址出土。罐为鼓形,宽圈足,盖与罐合拢时盖在罐壁之上,即所谓平盖式。通体施淡青釉,并有细小纹片,边沿处略呈火石红,罐内涩胎,罐底与圈足正中都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双行款。
〔图十三〕 青釉蟋蟀罐
11、刻花纹盘〔图十四〕:高3.7厘米,残长17.2厘米,底径10.1厘米,2002年御窑遗址出土。侈口, 弧壁,圈足,通体施青釉,盘心有刻花纹饰。
12、青釉碟〔图十五〕:高4厘米,残长10.3厘米,2002年御窑遗址出土。碟侈口,弧腹,平底,圈足。素面无纹,内外壁满施青釉,底部刮釉,呈火石红色。这件碟不仅仿烧龙泉窑的釉色,还借鉴了龙泉窑的垫烧技术,体现了明初景德镇御器厂对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全面 模仿。
13、青釉宝相花纹碟〔图十六〕:高3.7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10.1 厘米,2002年御窑遗址出土。碟侈口,弧壁,浅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底刮釉。盘心刻折枝宝相花纹,内壁刻缠枝莲纹,外壁素面。
〔图十六〕 仿龙泉窑青釉宝相花纹碟
14、青釉僧帽壶残片〔图十七〕:残高6.9厘米,1993年珠山出土。为僧帽壶流残片,施翠青釉,该釉由影青演变而来,但比影青釉更为透明。青釉僧帽壶未见传世品 。
〔图十七〕 青釉僧帽壶残片
从出土资料看,宣德时期器物最多,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釉色较龙泉窑稍偏青绿,光泽度较强。但也有的器物施釉不太均匀,这类仿龙泉釉又称冬青釉 。出土遗物中,亦发现有釉上带桔皮纹者,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多则为素面无纹,罕见有刻花装饰。宣德官窑仿龙泉窑的成功,似乎也预示着龙泉窑的逐步衰落。
(三)正统至天顺仿龙泉青釉瓷器
2014年御窑厂内北侧重建保护棚,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出大量的明正统至天顺年仿龙泉釉器,主要器形有鸡心碗、侈口碗和碟等。兹介绍如下:
1、青釉鸡心碗〔图十八〕:高9.1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5厘米。侈口,深弧壁,小圈足。通体施青釉,圈足端不施釉。外壁刻六朵团花。
〔图十八〕 正统至天顺仿龙泉窑青釉鸡心碗
2、青釉刻缠枝宝相花纹碗〔图十九〕:高7.4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5.8厘米。侈口,弧壁,深 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圈足端不施釉。外壁刻缠枝宝相花纹。
〔图十九〕 正统至天顺仿龙泉窑青釉刻缠枝宝相花纹碗
二 明代民窑仿龙泉窑瓷器
丽阳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遗址分布在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烧造时间从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镇市区以外一处相对集中的瓷器生产地〔图二十〕。2008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 有元代晚期的龙窑窑炉〔图二十一〕和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图二十二〕各一座,出土瓷器主要有五代黑褐色〔图二十三-图二十八〕。青瓷,元代青白瓷,明代青花、仿龙泉釉、仿哥釉、黑釉、白釉瓷器等,其中出土的仿龙泉釉器主要有靶 盏、碗和碟等。这些瓷器的釉色与龙泉窑的相近,但瓷胎差别较大。景德镇的胎土较细白,而龙泉则为黑褐色〔图二十三-图二十八〕。
〔图二十〕 景德镇丽阳瓷窑址
〔图二十一〕 碓臼山龙窑
〔图二十二〕 瓷器山葫芦窑
〔图二十三〕 仿龙泉釉靶盏 丽阳瓷窑出土
〔图二十四〕 仿龙泉釉靶盏 丽阳瓷窑出土
〔图二十五〕 仿龙泉釉碗 丽阳瓷窑出土
〔图二十六〕 仿龙泉釉碟标本 丽阳窑址出土
〔图二十七〕 仿龙泉釉残片 丽阳瓷窑址出土
〔图二十八〕 仿龙泉釉碗标本 丽阳瓷窑出土
三 小结
根据上述对考古发掘和相关出土资料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明初景德镇地区受浙江龙泉窑的影响,民窑和官窑都开始仿烧龙泉窑瓷器。
2、官窑最早仿龙泉窑始见于永乐,其瓷器釉色偏黄,器形与元代龙泉窑直颈瓶相近。
3、宣德官窑仿龙泉青瓷无论在釉色与工艺上都达到较高水平,器形最为丰富,釉色最接近龙泉青瓷。在装烧工艺上,部分青釉瓷器底部刮釉一周,这种刮釉方式与同时期龙泉青瓷相同。可以看出景德镇工匠在仿烧龙泉青瓷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引进龙泉技术到完全采用本土技术的过程。
4、2014年,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正统至天顺仿龙泉青釉瓷器,属这一时期器物的首次发现。此期器物釉层较厚,釉质乳浊,烧造工艺已非常成熟,甚至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完全继承了宣德仿龙泉窑技术,尤其是正统仿龙泉的刻花卉纹装饰,更是在宣德工艺上的创新。
5、据《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一,天顺八年成化帝即位诏书“江西饶 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 ,及《明实录·孝宗实录》卷二,成化二十三年 弘治帝即位诏书“兰州临清镇守,四川银课,江西烧造饶器,广东新添守珠池内官,悉令回家,一应不急之务悉该停止” ,可知天顺八年以 前,朝廷均派内官在景德镇与处州两地监烧瓷器。而弘治帝即位后,罢 不急之务,没再提及处州之地,说明朝廷已停止派太监到处州监烧瓷器 了。这很可能是随着宣德仿龙泉窑的成功,以及成化官窑仿烧青瓷技术的完善,朝廷所需青瓷已全由景德镇御窑厂供应了,处州龙泉瓷逐渐淡出了皇家视野。由此推断,成化 后期是浙江青瓷开始衰落的时期 。
6、从民窑烧造的仿龙泉釉器看,虽然器物的造型、胎质都较粗糙,无法与官窑器相媲美,但却丰富 了学术界对明代景德镇仿烧龙泉釉器产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明初龙泉窑瓷器对景德镇制瓷业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明清以来,景德镇地区仿龙泉窑产品的烧造一直未曾间断,并成为制瓷行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瓷器品种。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何 芳)
声明:本网编辑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